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管培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和历史方位决定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决定了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改革攻坚的核心关键与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在体制机制,从“放管服”改革、科教融合体制改革、高校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破立并进,先立后破,关键在“立”。
  • 专稿
    邬大光,李君筱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学是我国独有的学科,作为学科建制在我国已有40年的学科史。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亟需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支持。基于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学“成熟”的特征包括能够解释实践中的高等教育现象,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引领高等教育未来。影响高等教育学“不成熟”有内外部原因,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命运与其成熟度紧密相关。
  • 教育家精神研究
  • 教育家精神研究
    江宇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蒋南翔德育思想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实践的理论升华。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坚持和发展“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坚持多措并举点面结合推进德育工作等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挖掘和研究蒋南翔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助推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树立系统观念,把德育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阈中考量;创新形式载体,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继承优良传统,推动“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发展;涵养体育文化,构建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格局。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鲍威,何元皓,张高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控力是高校学生学业成就增值、取得人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系统梳理自控力多维理论概念内涵、我国高校学生自控力匮乏行为表征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化自控力观测指标体系,利用全国大学生追踪数据,分析自控力对学业成就的驱动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控力匮乏构成我国高校学生的群体性危机,在学习、生活、网络场域呈现努力控制失败、延迟满足失败、不良作息惯习和数字分心症候特征。自控力通过学业参与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当期与长期学业成就形成显著驱动效应。研究为高校提升学生自控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支撑。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苟斐斐,周信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非课堂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院校持续改进和学生抉择活动参与的基石。通过对139 971份调查数据和17份文本资料分析发现:非课堂经历对综合能力、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均产生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0.235、0.157、0.313;各种非课堂经历对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预测力依次排序为学术活动经历、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体育活动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其中体育活动效能突显,社团活动效能不佳;非课堂经历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影响认知能力发展,以“隐性”的方式影响非认知能力发展。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非课堂活动,规范与引导社团组织良性发展;学生应有取舍地参与非课堂活动,完善能力结构;学界应关注农村籍大学生非课堂经历,为实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奠定基础。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刘舟祺,姚金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等四个层面的中央教育组织法制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议事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不同组织间关系有待理顺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历史经验、观照现实需求,充分重视教育组织法尤其是中央教育组织法,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机制和教育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提供法治保障,进一步明确党对教育的领导、政府领导管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主管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科学设置、职能合理配置。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史秋衡,陈琼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既是高等教育勇担强国使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对高等教育推进“三融”进行客观审视后发现,实践中面临着制度性、资源性、主体性上的三重路径依赖。联动融通中“通而不畅”“合而不深”“融而不创”等梗阻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未来,可从完善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供需联动机制、加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衔接、构建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推进“三融”的改革路向。
  • 研究与探索
    李兴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传统的转让和许可等方式已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亟待进行股权化改革,进一步探讨和优化作价投资入股这一方式。通过文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我国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见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案例基础上,探索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化改革的有效路径,为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参考,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马佳妮,孙国瑶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的重要挑战,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活实验室”。哈佛大学有应对气候变化丰富的实践和卓越的成效。基于“全机构方法”框架,对哈佛大学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性举措进行分析,发现哈佛大学在五个领域全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建立高校气候管理机制、形成绿色校园运行模式、培养气候变化应对人才、开展多维气候科学研究、提供多样气候社会服务。哈佛大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全面整体性、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校领导和学生参与相结合、跨学科跨校跨国合作的特点,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
  • 比较教育研究
    田浩然,李清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的层次重心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增长而上移,为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层次”的矩阵结构势在必行。基于我国省域和美国州域面板数据发现:相比于美国,我国主要创新区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占比均存在明显差距,省域高等教育层次重心普遍偏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区域创新具有“扁N型”影响,即正效应随着研究生教育占比升高先减弱,经拐点后再增强;拐点集中于30%附近,美国多数州域已接近拐点,层次结构趋于稳定,而我国多数省域仍有较大的层次抬升潜力。为此,不同地区需要科学定位,合理调控高等教育结构;多数地区均应稳步抬升高等教育层次;应在创新优势地区优先布局研究生教育增量以支撑创新高地建设。
  • 比较教育研究
    缪学超,胡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变革是大学深度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在2025年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的核心课程。英国是较早通过大学课程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其中曼彻斯特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将“社会责任”与“教学”“科研”并重,着力通过课程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体系,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可持续发展慕课、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和跨学科可持续发展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主题内容融入多个学科;在课程教学方面,采用了混合式教学并重视探究式学习。曼彻斯特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的策略,能够在发挥课程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课程以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方面为我国提供启示。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李胜,刘晓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中存在的对普通学科知识的移植现象,反映的问题实质是职业教育从学徒制形式发展到学校化时期,职业知识生产机制对学术知识生产机制的“依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独立形态的职业知识生产机制,推动课程建设走向深水区。基于类型教育的比较分析框架,从知识对象、生产主体以及社会建制三方面结构要素来把握职业知识生产机制的内涵:由职业知识产品、职业知识生产者、职业知识生产实体以及联结这些要素的各种制度与观念体系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运行目的与动力都是职业知识生产。实践层面的职业知识生产机制建设路径是:“挖掘”“培训”以及“培养”职业知识生产者队伍、打造系列专门化的职业知识生产社会建制、建设促进职业知识生产活动长期稳定运行的机制。
  • 职业教育研究
    胡剑锋,畅立丹,许倩婷,念潮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双师型”队伍的根本基础;但是,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特征不明、主体不强、总量不足、保障不力的困境。应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指引,结合职普融通、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强化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参与培养、采用项目制或委托制针对性培养等方式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量和质,实现学历培养产教双能、岗位培训全程贯通、服务地方常态练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国际交流,改革职教师资招生制度、资格技能认证制度、标准建设制度等,系统推进职教师资培养水平,服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