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陈杰,蔡三发,郑高明,陈旭琪,潘茂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实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目标的新突破点。基于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从系统科学论视角出发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三方面所展开的组织创新,并从投入、过程、产出以及环境支持四方面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保障策略,以期为国家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 特稿
    邬大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普及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作为分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的经典理论之一,马丁·特罗基于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出的“三阶段理论”在我国影响巨大,但因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历史和制度的差异,我国对该理论的解读存在某些偏差。针对我国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指出了需要基于时代变化重新认识其理论价值,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进程中应给予预警和重新建构的若干问题。
  • “双一流”建设研究
  • “双一流”建设研究
    别敦荣,周奕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任务,是在各项“重点发展政策”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内生动力,更对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梳理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具有重要参考。鉴于此,我国应根据各大学和学科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包括升级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制定并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国家计划、创造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发展的环境、开拓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办学数字化新空间、发挥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王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自由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将人力资本视为连接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交汇点或中介,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个人享有中产阶级生活的机会,并以市场个人主义为该机会协议“背书”。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经济-技术发展范式的转型使新自由主义机会协议关于高等教育、就业及薪酬的承诺难以兑现。此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步还使得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连接面临中断。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超越新自由主义允诺的高学历等于高薪酬的机会协议,以高等教育为中心重构新的社会契约,并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为基础,重新思考大学之于个人成功和人生的意义,推动高等教育再现代化,以实现人类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韩延明,郭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和发展机遇。伴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不断推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呈现出诸多与时偕行的新表征新取向。以“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理念”为先导,以“恪守育人为本”为核心,以“坚持学术为根”为动力,以“广开服务渠道”为关键,以“优化制度环境”为保障,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推进理路。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阳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选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至关重要。为探究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对2022年录取大一新生开展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在认知层面,家庭资本存量较高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兴趣特长和生涯发展,并对高校专业信息更为明确;在行为层面,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偏好呈显著影响,“富学文,穷学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已发生改变,较高收入家庭子女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男学理,女学文”这一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建议:加强政府宏观支持力度,促进弱势家庭教育平等;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加强社会理性认知引导,消除传统性别观念隔阂。
  • 高考改革研究
    张仁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职教高考作为沟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改革,有必要从政策层面对其进行分层的评估。纵向上看,国家、地方、学校、学生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有不同的任务和评估原理。职教高考原本以类型为基础,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路径为目标,在实践中却有着成为另一种应试化考试的趋向。关键在于在分层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评估框架,在“好的生活”“好的教育”等根本问题上形成共同的价值和政策标准,以赋予政策主体新的活力。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显示,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在机构间分布不平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贡献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及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占公办本科高校论文产出的绝大部分。东部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程度和论文产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人合作署名的论文占比超过独立署名,显示出团队合作研究逐步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主题呈现出传统议题、政策议题、社会议题并重且相互影响的特点。
  • 研究与探索
    郭菲,张蓝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竞赛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又被视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手段之一。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竞赛在选拔之外具备怎样的育人功能?参赛和获奖孰轻孰重?本研究使用2018—2020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数据和10项全国性高水平大学生竞赛的获奖信息,发现参赛经历对学生的教育收获,尤其是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大小在不同类型学校和专业中有所不同。高水平竞赛选拔出了学业优秀的学生,但获奖并未带来更多的教育收获。要发挥大学生竞赛作为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价值,应重塑“重过程、轻结果”的竞赛观,通过优化竞赛内容、提高参与面、提供优质指导等方式以赛促学,达到鉴才和育才的统一。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孙进,付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为奥地利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对相关政策文本以及研究文献的分析显示,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奥地利已消除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彼此隔离的传统壁垒,探索出纵向贯通与横向结合两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模式。纵向贯通涉及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可通过所就读职业学校的毕业考试、参加外部考试或凭借其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校学习。横向结合涉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以高校的双元制学业模式为代表,可让学生同时接受两类教育。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满足职业教育系统的不同学生群体参加高等教育的需求,对我国实现职普融通的类似发展目标具有参考价值。
  • 比较教育研究
    陈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确定科学的育人目标,通过评价认识学生的成长、赋能学生的成才,产生积极的育人成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任务。美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成果导向评价运动将评价嵌入到育人体系,有效发挥了评价对育人的引导、改进和提升作用。要实现评价赋能育人,核心育人目标和评价指标的一致性是前提条件,多种方式的评价活动覆盖育人全过程是根本方法,依托专门组织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多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集体协商和协同合作机制是组织保障,而评价结果指向育人要素改进是关键核心。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邓丽芳,王姝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心理健康需求未被满足是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对我国15所高校1 034名研究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研究生在自我管理、科研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需求最为迫切;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在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月可支配生活费维度上差异显著;自我支持、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影响显著,其中研究生个体的自我支持对其心理健康需求有直接影响,人际支持、学校和社会环境支持则是通过自我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马一先,张万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家推荐信”是当前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制度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申请-考核”招生制度的溯源分析,结合“专家推荐信”项目在我国目前的实践状况以及对Z省、L省、J省和S市的10所大学部分专业的导师和在读的博士研究生的访谈调查发现,“专家推荐信”在项目形式、项目作用、项目评价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针对“专家推荐信”项目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加权赋责”为改革导向的,以提高对“专家推荐信”项目重视程度、完善和规范“专家推荐信”项目形式和内容、优化“专家推荐信”项目评价标准为现实方案的困境纾解策略。
  • 职业教育研究
  • 职业教育研究
    余闯,施星君,杨晓珍,吕信恩,毛海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推动高职教育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职教育与民营经济利益相关、需求相向、要素相通、文化相融,融合发展具有客观优势,但在价值诉求,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博弈点或薄弱点。建构高职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一要在理念层面探寻利益结合点和思想共识,二要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文化等关键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三要遵循互动、合作、协同、融通四阶递进的演进规律,四要在行动领域实现共建共享。推动两者高质量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教育端”和“产业端”有机耦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需高职院校的适应性求变和主动服务,以及民营企业的战略眼光和担当作为。
  • 职业教育研究
    李小文,石伟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教育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多重逻辑的引导和要求下,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势在必行。实践中高职教育还面临着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偏差、布局结构的协调性不足、层次结构的合理性欠佳、类型结构的多样性欠缺等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未来高职教育的结构必须从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提高专业结构的动态适应性、加强资源布局结构的协调性、提升层次比例和衔接的科学性、丰富办学类型结构的多样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