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阎凤桥;管培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中有三个主要决策机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重大决策、一般行政决策和学术决策。虽然三类决策机构的决策规则各有侧重,但就其决策的实质而言,都包含"民主"与"集中"要素。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出发,剖析公立大学民主集中决策机制,揭示具体运行机制,分析"信息""人情"和"比较"三种约束对于决策机制的影响,指出决策中的规范结构与行为结构的错位问题,最后提出要处理好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三者之间关系的建议。
  • 特稿
    眭依凡;王改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国际形势新挑战和国内发展新阶段需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在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的政策制度供给及高等教育发展必需的物质资源供给两个条件都得到较大改善的时期,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己任的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引领性和决定性作用。在讨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厘清阐释大学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提炼并阐述了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 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 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邬大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转型发展有其内在的生成和演进逻辑。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或一所大学希冀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时,一般要遵循从"移植"到"改造"再到"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移植"是引进过程,"改造"是学习和消化过程,"创新"是本土化过程。从历史出发,梳理我国曾经走过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反思我国大学"型态"的基本特征,回溯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嫁接"及成长情况,分析大学转型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完全照搬西方大学模式已无法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尽快走出西方大学的"路径依赖"是实现新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 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卢彩晨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参照系和学习对象的不同,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建立一百多年来,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性转型。当前,无论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社会整体转型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2035教育现代化远景来看,乃至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都需要第四次转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学生",交了一百多年的学费,是时候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模型"了。高等教育第四次转型,是不同以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型,是从学习他国向"学习自己"的转型,是建立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模式的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实现第四次转型,需对现有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结构形态以及运行模式等进行方向性、整体性、根本性变革。
  • 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赵婷婷;郭曼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组织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且往往发生在大学所处环境与大学组织结构的不平衡时期。哈佛大学自建校起,经历了"美国大学""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三个阶段的转型发展,不断进行着组织模式和制度创新,对美国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大学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从组织转型视角研究哈佛大学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 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陈武元;李广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转型发展的逻辑主线就是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职能作用,而人才培养则是大学转型发展中始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转型程度既是大学转型发展的标志之一,也决定了大学转型发展的成败。当前,我国大学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要求,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与走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道路。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转型尚未实现"同频共振"的困境,采用"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定位,确保与大学转型同步协调""改革评价考核体系,促进教学科研互动""构建开放式培养机制,实现育人多元协同"等措施推动人才培养转型成功,从而助力大学实现转型发展目标。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宣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顽瘴痼疾是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中梗阻"现象,由上层制定的政策并未能有效地传导到基层,以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导致改革的效用递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的碎片化,因而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是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未来的着力点。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视角,借助于工程学的思维、系统论的理念、控制论的方法,建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明晰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赵英;朱旭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机构及确保这些机构顺利运转的制度的统一体,由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和教师教育学术体系构成。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现代化、专业化、高端化、融合化、协同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构,需要优化调整教师教育的院校供给结构、学历供给结构、制度供给结构,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教师教育大数据系统。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郝莉;冯晓云;朱志武;张长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在更为尊重高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更强调高校质量建设主体责任与持续提升质量保障的能力。从质量保障能否提升质量、管理人员与教师对质量保障看法有何不同、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如何对接三个问题入手,指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出发点应为推动变革性学习,并进一步提出能够有效支持质量发展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总体框架,探讨了其基本准则与实施途径。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吕林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线教学"的技术审视,需要超越"媒体观",走向"学习观"。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在线深度教学"的内涵特质得以构建,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从"观念"和"环境"两个维度展开。通过对L高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论:大学教师的"在线深度教学"总体情况较好;个体"观念"因素对"在线深度教学"产生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观念"是"更具底层影响的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在线深度教学"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情况各有所异;教师日常的教学发展活动并不对"在线深度教学"产生本应具有的"实然"影响,这折射出教学"学术化"构建的深层意义。据此建议,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变革意愿",要鼓励教师追问自身的"学科教育观",要重视在线教学环境的"优质化"打造。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金红昊;张文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升学选择空间,新高考改革从投档单位、科目要求、志愿数量、专业分配等多维度重塑了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这一制度调整对高校各专业的录取情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基于2016—2018年浙江省高考录取数据,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高考改革释放并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偏好,经济学类、计算机类以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位次在高考改革后有所上升。值得担忧的是,土木工程类、材料工程类、电气工程类、能源工程类以及机械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招生位次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此外,基于院校选拔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各专业生源质量的波动集中体现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王传毅;李福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实习是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4万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数据,实证检验实习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实习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提升作用更大。提升作用也因学科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硬学科领域顶岗实习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及跟岗实习,在软学科领域跟岗实习对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及顶岗实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任政;주원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韩国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旨在培养高附加值专门型人才,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保障。通过系统梳理韩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项目及规模设立与调整的发展脉络,从动力机制和框架特征两大关键要素出发,分析和总结得出动力机制在于政府、市场、高校三方相互博弈、调整与配合的过程,设立与调整的框架特征具有依法规范性、相对自主性、动态灵活性,这为促进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自主化、动态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周春光;杨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现实中许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何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本质上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协同制定管理的规章、规则、条例,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治理实践。根据合作治理理论,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为解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合作意愿、合作风险、合作保障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法律困境,需要进一步建构校企合作多元化制度激励机制、明确合作关系法律性质、具体化法律责任等。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曾赛阳;陆莎;艾巧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标准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认定政策的政策要素相对完备、政策目标趋于清晰、认定范围覆盖面广、教师岗位认定分级、评价认定标准更加多元,同时存在部分地区设置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标准门槛过低,评价认定主体较为单一,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健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院校层面"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认定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认定标准,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大化发挥政策效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