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王定华;王名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了艰苦开创、曲折探索、辉煌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针对党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从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背景、指导方针、高等学校办学实践等维度的回顾和梳理,在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特点基础上,总结出基本经验;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王新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保障人民群众入学机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经验,为高校招生政策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教育实践的目标就是争取女性与工农阶级受教育权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招生政策向工农子女倾斜,优先保障工农子女入学机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执政理念,取消家庭成分、年龄、性别等限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社会成员入学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高校招生的区域、城乡、机会公平,在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下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自然趋向。高质量发展既关乎高等教育发展的性质也涉及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发展是不是高质量的既取决于对于"高质量"的理解,更取决于对于"发展"的认知。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人的实质自由的扩展。以自由看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高等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以人的发展为根基,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需要一个更加综合的视角,以超越量化评估的窠臼。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闫丽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高度关注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质量问题。综合分析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生源、区位、体制和专业结构,发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服务供给和体制贡献等方面,有力助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到普及化阶段的转型,民办高等教育已迈入规模稳定、质量为先、特色发展的新阶段,亟需处理好规模与质量、资源供给与需求、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内外部协同发展等关系,从承认体制性贡献、研制办学规模合理区间、建立质量标准、优化资源供给方式等方面,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提质增效,不断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韦骅峰;季玟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强基计划"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最新举措,肩负国家赋予的多重使命,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推行、高校的积极配合和学界的普遍肯定,呈现一片"火热"之势。"强基计划"虽然整体上开局良好,但也存在部分试点高校招生"遇冷"的现象,影响制度预期成效。基于考试制度的指挥棒效应分析,"强基计划"部分"遇冷"的原因在于选拔门槛较高,利害性和竞争性尚未凸显,并非相对唯一和排他。为破除"遇冷"现象,政府应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校考权重;高校需落实培养方案,彰显制度优越性;学生应跳出狭隘功利观,坚定学术职业理想。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徐小洲;冯建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力量,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着力构建个人、教育、学术、支持、制度五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以家国情怀为根本的素质培养、完善以国际视野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优化以贡献度为标杆的人才激励机制等路径,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
  • 研究与探索
    特伦齐尼;赵炬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大学如何影响学生"这一项目40年后,为帮助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包括6个基本特征的工作指南:适度挑战学生、让学生积极应对挑战、提供支持性环境、鼓励积极的真实性学习、有他人参与、倡导积极反思。根据这个框架,教师和管理者可以判定自己的教学或工作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 研究与探索
    方超;黄斌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模糊断点回归研究设计,通过测量大学教育收益率,实证评估了高校扩招政策对乡城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工具变量的第一阶段回归发现高校扩招政策推动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水平发生向上"跳跃";第二阶段回归在纠正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大学教育能将全体、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19.2、13.1以及33.3个百分点;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发现大学教育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V"型曲线,但高校扩招政策客观上扩大了乡城转移劳动力的组内工资差异。实证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科学评估经济转型时期高校扩招政策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基础。
  • 研究与探索
    谢冰蕾;吴琳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新工科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国际工程教育中国范式的重要途径。从产业转型、教育内涵式发展、治理一体化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教育革命、治理革命等时代特征构建起了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围绕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的区域机制障碍、主体博弈障碍以及产教合作障碍,提出三个层面的实践路径:从宏观上以制度设计为突破点,依托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优势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从中观上以组织联合为关键点,激活社会基层要素活力,壮大区域新工科教育联盟等组织体系;从微观上以模式创新为着力点,探索面向产教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新范式。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文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高等教育旧有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中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世界边缘走向中心,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关系逐渐由以美国为师变为平起平坐,各种对中美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判断纷纷涌现。从学理上厘清我国学界在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仰视心态、实用主义心态和对一手资料缺乏深入了解、对统计数据误读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进路,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结构、科技人才培养、学生资助体系和本科教育上的差异与特性,以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把握中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科学研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复杂性,进而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从借鉴走向超越提供智力支持。
  • 比较教育研究
    胡蝶;王嵩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中美关系嬗变的背景下,中美对科技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高校作为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的主阵地,其培养的科技人才规模与质量决定了一国的科技实力及发展潜力。基于国内外统计数据与政策文件,对比中美高校科技人才规模与质量现状,研判我国科技人才储备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出从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高校国际科技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着力缩小差距,进一步将人力资源的规模优势升级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目标。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王小梅;吴英策;黄晓;白逸仙;朱泽峰;陈超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部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工作的实践,通过对75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年度报告、25所抽查学校自评报告的文本分析,结合25所高校的现场考查、座谈与访谈分析,提出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取得的成绩,包括坚持党管人才,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同行专家评议,推进分类多元评价;深化代表成果评议制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环境等。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关键向度,即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突显"教书育人"质量评价;完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实现"动态过程"评聘管理。
  • 教师教育研究
    刘怡;李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20年西北五省38所不同类型院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对该地区不同院校、性别、学历、教龄、职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成长等学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与投入具有典型的院校差异;与院校提供的组织支持相比,教师个体的自我主动发展在促进教学学术成长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探索教学与科研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育活动,激发教师形成积极的教学学术自我发展机制,是推动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李晓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过程一直伴随着争议甚至质疑。"非升即走"合同性质的不确定导致裁判分歧显著存在。在与教师关系的维度上,高等学校并非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与教师同为法律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非升即走"合同亦不具有公益性。因此,"非升即走"合同纠纷无法诉诸行政诉讼,而应当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基于其劳动纠纷的法律属性,在程序安排上应当遵从"一调一裁两审制"。
  • 教育法治研究
    张颂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典型的学位纠纷案引发了对学位授予标准设定权的讨论与研究。从学位授予标准设定权规范内涵和法律属性出发,得出其兼具行政权和学术权的特点。面对学位授予标准设定权主体不明、范围不清和程序缺失的问题逐一回应并提出了从立法导向到具体制度、从实体立法到程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学位授予标准设定权行使的制度构设,以便解决学位授予纠纷更好的保障学生权益。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牟维;陈友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风险成为社会风险中独特的风险场域,作为教育核心环节的教学风险尤为值得关注。高校教学风险的主要形式可以从课程形态、教学过程、教学要素进行分类。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将高校教学风险归因于现行学校教学安全教育机制的制约、教学风险主要由人为风险导致、教学风险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等因素。高校教学风险的治理需系统化制度性设计,即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开发大数据平台预警系统、系统化设计和构建防范教学风险的教育体系、扩大校园责任险的保险范围、构建教学风险防控的组织保障。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贾文胜;徐坚;石伟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展开调研,分别从宏观的社会系统层面,中观的校企组织层面和微观的个体层面进行分析。在每个层面中,分别从经济动机和信任动机两个角度,对相关主体参与学徒制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上现代学徒制要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还应明确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任,中观上采取非市场治理手段激发企业技能积累主动性,微观上建立企业师傅遴选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师徒关系的相关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