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樊丽明;石绍宾;李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学教育之变是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要求财政学教育理念发生转变:面向专业学生,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交叉融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公民,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因此,新时代财政学教育模式之变的总体思路是从专业教育拓展至"三圈层教育"。创新和加强财政学教育的重点有三个层次:改进和加强财政学专业教育,建议选择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更新升级、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构建和高质量教材建设作为重点进行攻坚;拓展和加强财政学通识教育,建议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主要任务;探索和加强财政学社会教育,建议将中小学生财税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和志愿者专业服务作为试点,探索突破。
  • 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 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曹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突出学科交叉以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知识转化和知识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理性行为理论对我国42所首轮"双一流"高校的学者跨学科研究行为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合跨学科特征的层次,分析不同的跨学科研究策略。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者跨学科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学者的跨学科背景以及学者自主的探索意愿,而跨学科平台组织与项目制度支持仅有微弱作用;具体到跨学科策略,其主要受制于学科特性,人才培养和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活动、职称评定以及绩效激励更多地推动文献综述等浅层的跨学科行为,而跨学科平台组建和项目制度将促进研究方法与理论方面的跨学科行为。
  • 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朱华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交叉学科进入学科目录,标志着交叉学科在制度上获得正式学术身份。为了解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情况,在2021年对46所研究生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2 893个有效样本。结果显示,受国家学科政策驱动,高校教师对交叉学科未来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学科交叉跨度集中于学科大类;交叉学科设置兼具多维向度目的;交叉学科组织形式多样;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交叉科研,交叉学科科研产出以学术论文为主。为促进交叉学科内涵式发展,大学深化大类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创设多元激励机制,为交叉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升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国际化水平;探索交叉学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耦合路径。
  • 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黄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 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李海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制度、既有的学术评价机制惯性、导师主导模式与研究生面临的现实难题等因素制约着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创新学校组织体系、为导师参与交叉学科培养提供多方支持以及以项目制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我国高校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健全交叉学科研究生项目运行机制以及优化培养关键环节等。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申素平;周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新行政法的影响,英、美、德、法、日五国高等教育法治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功能主义趋向,"治理实效"成为法治衡量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高校法律性质与目标的法人化、市场化与职业化;政府与高校间关系的平等化、契约化与绩效制;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外部化与合作化。但是,五国法治传统与整体法秩序构成对功能主义的体系性控制,使得高校师生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总体平衡并获得实质性保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权益、学生参与治理权益与学习成功权等方面。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构建"治理的法",突出教育法律规范与制度的效能;另一方面,应坚持"法的治理",从体系思维与权利本位出发,为高校师生权益提供体系化的法秩序保障。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杨钋;金红昊;刘海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提供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学生资助体系是其中关键一环。在"后扶贫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对学生贫困状态的准确判断,但是学界缺乏对相对贫困学生群体的科学识别。基于相对贫困理论与可负担性原则,对研究型大学贫困生常用认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并采用"全国高校学生教育支出调查"数据比较上述识别方法的效果。研究发现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支出双指标差值法和比值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模拟分析表明,通过调整相对贫困线标准,有望提升双指标比值法的识别精度,从而更为科学地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相对贫困学生群体。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黄亚婷;王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疫情背景下,如何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善双线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基于探究社区理论,利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 116名本科生的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明确如何在疫情期及后疫情时代的混合教学实践中改善学生的混合学习成效。研究发现,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中学生感知的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能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也能通过混合课程满意度、学习态度的独立中介作用和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学习投入,且总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在三个特定间接效应中,课程满意度的独立间接效应最大。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继续提供制度技术支撑,完善混合教学环境;构建学习探究社区,推进高质量深度混合学习;改善学习体验、课程满意度与学习态度,注重混合学习反馈;关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改进混合教学质量。
  •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李峰;姜意莎;郭江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16—2020年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近5年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出境深造规模、目的地的变化趋势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出境深造趋势,研究发现:本科生出境深造规模和比例受疫情影响明显下降,出境深造有转为境内深造的趋势,境内深造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的深造首选;本科生出境深造呈现出美英两国双聚集、留学目的地多元化及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就近留学的趋势;疫情对工科专业本科生出境深造的影响大于理科专业,对经济管理类和社科类专业的影响大于人文类专业。"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出境深造的新动态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开始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留学经历结构,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人才成长和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刘宁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导师是导学关系缔结的开端,是博士生学业进展的关键一步,在导师指导和博士生科研绩效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导师选择模式的博士生在导师指导质量、指导形式、指导频次以及博士生科研绩效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较于被动分配导师,主动选择导师的情形下,导师指导频次、指导质量、指导形式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考虑到学科差异后,理工科博士生中,导师选择模式在导师指导质量、指导频次、指导形式与博士生科研绩效间均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人文社科博士生中,调节作用不显著。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科研绩效,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导师选择的重要性,赋予博士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导师分配要尊重学科文化的差异。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郭仕豪;任可欣;余秀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10个学科门类、3个院校层次的24名硕博研究生进行访谈,分析研究生同辈科研"合作难"的现状与成因。研究发现,研究生同辈间的科研合作包括由"不信""不愿""不敢"所构成的"形成难"与由"不畅""不深"所构成的"进展难"。"合作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构性因素强势压制个体能动性所引发的问题,研究生的科研行动受到"院系-师门/课题组-导师"的三级圈层结构的影响,一旦培养单位与导师在管理、培养上缺位或越位,便容易造成"合作难"的产生。破解"合作难"有如维持天平的平衡,培养单位与导师需要在管理、培养上找到恰当的"度":一方面控制职权的边界,不可管得太宽、统得过细,另一方面强化责任的落实,切忌袖手旁观、放任自流。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王小青;燕淑娟;滕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台湾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为例,聚焦其2000年以来如何培养国际化的科技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主张培养国际化框架下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科技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方面,提供硕博生教育,硕士生阶段分法律组和非法律组,英语能力要求高;培养主体方面,以专任、兼任教师为主,专任教师多数获海外博士学位,重视境内外法律从业资质和经历;培养过程中均设置系统化与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实务能力的发展;国际化的特色方面,通过双联学位、学分互认、交换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大学合作。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国际化的科技法律硕博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的构想。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雷庆;王金旭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多地聚焦于高校教学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最初目的也在于探索高校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特殊规律。后来,高等教育研究逐渐转向宏观问题,不仅偏离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初衷,也与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形成较大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基金项目起了很大的导向作用,而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今后,应在各级各类基金项目中增加高校教学问题研究;同时,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成教学研究机构,加强高等教育专职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合作。
  • 研究与探索
    崔奎勇;蔡云;史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指数来表征教育质量已成为监控、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趋势。在厘清职业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和界定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指数的基础上,明确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原则,设计由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过程符合度、达成满意度、产出贡献度、品牌影响度等组成的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设计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指数计算模型,为测度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 书评
  • 书评
    史静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华峰是我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曾经指导过的博士生。他即将出版的《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一书是他撰写的博士论文《超越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的修改版。细读这一书稿时,华峰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时的情境不时在我脑中闪现。这可能是曾经的学生写书请自己的导师作序时通常会遇到的情况:知根知底的导师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前身,包括已经被枪毙或自杀过几回的题目;没准还会揭你的老底,让崇拜你的学生觉得原来你读博时的处境和他们差不多: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也曾倍受焦虑和困惑的摧残。另外,对学生期待甚高的导师还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后世:不仅希望是学术新秀之作,还要求有学术大家的定位,所以总会鸡蛋里挑骨头地苛求。当然,
  • 资料
  • 资料
    中国高教研究
    2022, 38(03): 102-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