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张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的概念螺旋式上升与回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工科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辨析其内涵和要求,凸显其创新的过程特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目标达成。回顾美国工科教育的转型发展,其观念、要求与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在整体培养目标之下,加强分层定位和多元发展,试图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弊端。创新工科教育,应基于当代工科人才属性的拓展,明确和聚焦讨论对象,辨识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把创新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坚持守正创新、优化模式选择、进一步持续推进,加快培养工科紧缺人才。
  • 专稿
    别敦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工科教育培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工科是知识的类别,工程是物质世界的存在物,工程是工科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工科与科学技术是不同类别的知识范畴,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工科与文科属于不同门类的知识,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工科教育必有技术教育,二者相伴相生。工科教育和文科教育有各自不同的教育逻辑,加强工文融合是造就新工科和新文科人才的重要路径。高校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现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一体化,建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工科教育体系。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建立稳定而富有质量的合作教育体制机制,保证工科教育对工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在人才培养,它虽然由政府强势发动,但高校应发挥关键主体作用。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胡建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国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分省发展格局的形成为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高等教育省级统筹的实施与加强为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构筑了有利的制度保障。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规模、经费投入、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省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差异化、多样化、开放化应是比较适合的对策策略。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方芳;钟秉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眭依凡;李芳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博士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十四五"规划开局与高等教育普及化起始的交汇,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必须选择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也赋予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以重要战略意义。基于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性认识,现阶段我国博士生培养存在如培养目标模糊、标准偏低、缺乏对知识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招生方式缺乏灵活性;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固守传统、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制度刻板;高水平导师不足及对博士生培养精力投入不够等问题。借鉴世界顶尖大学博士生培养经验,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着力树立高质量培养目标、优化招生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强化优质导师队伍建设。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杨雨萌;白丽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是培育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2016—2017年全国第四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剖析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参与过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在发散思维、关联能力、论文应用性等方面显著高于仅参与单一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跨学科培养方式的质量和数量均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促进效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存在阈值效应。应结合不同高校和平台博士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配比投入跨学科教育资源和调整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把握质量数量的耦合协调度,同时构建全方位的动态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培养结构转型升级。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徐孝民;王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热点,基于“后4%时代”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政府财政分权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规模对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具有的显著影响。运用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政府财政分权度对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差异贡献最大,且其解释力在不断增强,中间依次为地区产业结构、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和高等教育规模,地区产业结构对差异的解释力有所减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贡献最小,但对差异的解释力最为平稳。各因素在观测年份的排名顺序大体上保持稳定,均起到扩大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差异的作用。
  • 研究与探索
    张菁珂;祁占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推动政策实践运作。依照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65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计量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着权威工具使用过度化、激励工具使用失衡化、能力工具使用片面化、学习工具使用低频化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的时代转向应从以平衡协同为导向增强权威工具执行效果、以合理有效为基础完善绩效评估工具指标框架、以供需适切为手段深化能力工具选择运用、因事制宜充分发挥学习工具的多重功能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选择。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卜尚聪;马莉萍;叶晓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2014—2020年10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工科专业在浙江的招生录取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科目限选模式分析发现:理工类、排名更靠前的高校、学科评估更好、工科和热门专业更倾向于限选物理,且多采取单限物理和多门必选模式。多门必选模式会导致专业录取位次显著下降,而其他物理限选模式(单限物理、两门任选和三门任选)则对录取位次无显著影响;《选考科目要求》文件中未要求限选物理的专业和热门专业在限选物理后录取位次下降幅度更大。高校理工科专业限选物理会有效引导学生选考物理,这是影响录取位次的重要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高校科目限选的政策引导,促使高校基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适切的限选模式。
  • 高考改革研究
    凌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意在打破过去高职招生的"末端"处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扭转高职招生的尴尬地位。从政策布局和要求来看,高职招考模式、生源构成、考试方式、利益主体等关键环节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相关政策举措赋予了我国"职教高考"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也给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职教高考"带来了挑战。采用理论分析加访谈深描的方式,提出解决"职教高考"制度困境的策略和方法,将"职教高考"多样性价值目标落到实处。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张青根;沈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增值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方式。基于2016—2019年全国本科生能力追踪测评与调查数据,测度三年期间中国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的程度,并量化评估高等教育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院校组别差异、单个院校的个体差异以及边际递减效应,与本团队前期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同时从适切性理论基础、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研发、分析技术与结果应用等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增值评价可能面临的实践困境。
  •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谢鑫;张红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大学生形成人生目标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基于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是大学生人生目标感发展的重要场域,同伴支持勉励、生涯规划教育、专业课程、课外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建立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本科生的人生目标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思政教育活动需以有效的教师引导为中介才能发挥显著作用,教师的榜样示范、言行一致可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此外还发现,教师引导的正效应明显小于同伴支持;说教灌输、功利主义等不当德育方式以及师生关系松散、交流深度不足是教师育人效果受限的潜在原因。"知识育人"和"榜样育人"应当成为高校人生目标教育的关键举措,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可以有力支撑其德育效果。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 区域高等教育研究
    马浚锋;胡阳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的事实,收集了2015—2020年大湾区内47所院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检验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对高校的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通过域内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空间聚集产生扩散作用,且在局部区域上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分别呈现出"强强联合""带动帮扶""孤立无援"的梯度格局;这种集群效应对域内的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展望未来,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应强化优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赵玄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建设应当在修改中不断完善,既是有效推进内部章程实施的主观需要,也是积极适应外部制度环境的客观要求。北京大学等1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首次修改章程,在修改幅度、修改内容、修改依据和修改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中国特色在章程中得到强化;但存在内容重复、违法修改、表达失范、明显错误等问题,大学风格的展现仍显不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建设新常态,章程修改要坚持中国特色与大学风格并重,把握中国特色和大学风格要义并将其转化为章程规则,健全内部修改和外部核准程序,实质性地提升章程质量和权威。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姜大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由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发的挑战,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出现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局之时,既要保证实体经济不因技能人才匮乏而使国家竞争力受损,又要拓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生涯发展的空间。德国推出"职业教育+",即由附加资格学习、职业进修教育和双元高等教育组成的三大措施,从职普两个方面予以积极应对,其所凸显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制度建设上的同形性,可用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加以诠释。结合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中由分离的话语到同形的建构,提出"教育+"的概念和格局,以促进普职的共同发展。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邵建东;徐珍珍;孙凤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质性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受区域产业、政府政策、学校管理和专业基础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并呈现出目标定位偏差、结构尚需优化、整体合力不足、内部治理缺位和建设环境欠佳等问题。聚焦高水平和结构化的团队建设目标,应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搭建高端发展平台;细化院系治理,完善团队建设制度;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这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关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