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科建设研究
  • 学科建设研究
    刘振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科和理科,或者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总体,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高度重视人文知识和人文教化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硕厚重的人文资源以及人文知识生产的宝贵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基本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或本土逻辑,即在知识生产的内容与方法上,表现为集成性特征;在知识生产的主体上,表现为集体性特征;在知识生产的目的和方向上,表现为集中性特征。文科知识生产的这种本土化特性,对当前新文科建设、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 学科建设研究
    董兆伟;刘兵;张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是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确立的基础,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现有的来自西方的财经理论,已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学科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发展,存在不能为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理论支撑的状况。这种现实倒逼我们去思考财经类学科的理论建设及其现实路径。加强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理论命题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理论范式,创立中国经济实践的新范畴、新理论,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拓展学科对象领域、推进交叉融合,实现方法论创新和工具革命。协调推进顶层设计和微观主体实践,优先推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推进学科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加强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黄宝印;黄海军;乔文君;胡东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是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在一定时期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动态定量分析和客观评价,从充分度、贡献度、保障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有助于在世界视角下比较研究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有助于衡量中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状况,助力中国参与全球研究生教育治理,丰富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理论与方法。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吴立保;赵慧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职业社会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学术职业认同是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之一,能够体现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效果。基于社会化视角,从背景特征、组织支持、导师指导、自我认知四个方面分析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工作领域、类型博士后差异显著,多项logistics回归发现职业晋升机会影响显著,组织支持影响较小,导师指导无显著影响,自我认知所代表的个人社会化阶段是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从博士后的不同类型、国家差异等方面分析学术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发现影响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有所不同,中国博士后多数为高校博士后,说明对比西方国家,中国博士后更多是一种师资储备,流动性相对较弱,博士后类型有待拓展。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师悦;汪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工作的意见是进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抓手。基于两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调查数据,从大学教育力理论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的意见和需求。结果发现:第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不足;专硕与学硕未能做到分类培养;对专业学位重视程度不够;选课、学费以及奖学金制度有待完善。第二,在学科差异上,人文学科对实习实践的诉求更为强烈;理科对分类培养与规章制度的诉求更为强烈;工科对于一视同仁的诉求最低。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改进对策。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杨世昇;吴海江;楼世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学术管理制度是基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制定的研究生管理规章和学业标准,由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导致研究生学术权益面临三重困境,包括学术管理制度执行中诱发研究学术性偏离功利性导向,学术培养管理规定的学术自由与执行中的刚性条规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制度中的导师负责制和行政管理主导的悖论。如何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主客体统一,管理的刚柔兼顾,需要建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的规章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学术权益的申诉和保障机制以及法治化学术管理制度。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李明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管办评分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部署。从背景与动因看,管办评分离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新常态,是管办分离改革政策的深化,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观照下,解析高等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学理含义、权力性质,基于此从改革逻辑出发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三角权力模型。最后从治理主体、权力基础、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方面阐释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框架及其要义,进而论述了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实践变革基本条件和路径。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蒋贵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制度重叠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结构性特征,包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以私营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以经合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度以及美国试图推动的美式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全球高等教育的多边合作需求、议题内容的复杂性与教科文组织的治理限度决定了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必然重叠。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众多挑战。为此,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并加快治理机制创新,应对制度重叠所带来的风险危机。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成员,应与国际社会一道重塑制度重叠中的治理体系,构建全球高等教育共同体。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王小飞;贺腾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助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日益融入国家与地方教育决策体系及其实践。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面临新的定位要求,转型过程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需要在制度与政策、外部环境、内部体制机制以及自身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智库评价等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 研究与探索
    孟磊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议。
  • 研究与探索
    胡昌翠;石晓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研究型大学投身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以5所一流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识别了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社会服务目标、实践载体、组织机构、条件资源和制度规范五个关键维度及其构成要素,并梳理了各要素的运行逻辑。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具有目标导向性、系统联动性、协同创新性特点,是一个由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复杂系统。有别于"第三职能"或"终端服务",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强调"学术的全过程参与"。为高质量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要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服务主体的责任、积极转变科学研究范式、逐步淡化"交付式"服务供给模式、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路径,坚守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的信念,将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落到实处,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 教师教育研究
  • 教师教育研究
    顾剑秀;韩霜;罗英姿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 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谢阳斌;胡怡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研学术水平,破解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与教研创新案例基础上,探讨深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设计思路,尝试模型化表达的形式与方法论,提出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模式,倡导将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跨校师生团队协同创新中不断提升网络平台与资源库智能化水平,培养技术、教育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生态建设构想。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沈威;王俊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所有制办学能够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以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对12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多元主体""法律政策""学校治理""办学期待"构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该影响因素能够将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和诉求完整关联起来,形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运行逻辑,根据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方略。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朱倩倩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存在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私有制属性间的公私性质冲突,使得它在盈利需求、管理权限和发展目标上充满冲突与矛盾。通过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商业性盈利和非商业性盈利的明确区分、遵守大学章程的合理治理模式、出资者与所有权间分离的相关启示,可通过国家层面制定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政策、梳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稳步推进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等举措,构建化解冲突与矛盾的发展路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