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周光礼;公钦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问题史学认为历史学的任务是解释历史,而不是描述历史,提倡跨学科的整体论方法,主张历史方法研讨的是变革与稳定。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百年是一个回应时代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下逐步演化出来的。如果不理解过去百年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大学。中国当代大学至少有三个源流,一是源于中国古典书院,经湖南自修大学、陕北公学传承创新形成的"延安模式";二是源于欧洲大陆的罗马传统,经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转换创新形成的"苏联模式";三是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经民国时代诸大学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形成的"美国模式""。延安模式"是真正本土化的模式。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刘国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高等教育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地位、性质、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同步,深刻地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思想体系拥有符合认识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是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既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营养和科学支撑,也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强大动力。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别敦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普及化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推进普及化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它既包括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还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性更加显著,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影响和贡献更加强大。从"双循环"角度看,普及化发展不仅具有国内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对内,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度发展将使更多人获得教育机会的同时,还将使高等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放大,从而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和激发内循环发展的动力源泉。对外,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将助力中国更好地畅通外循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发展新型全球伙伴关系,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张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克拉克·克尔(1911—2003年)诞辰11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究"multiversity"的翻译与语义,回顾研究型大学的演变过程,辨析其多元办学目标、职能定位与组织结构等特征,充分认识多元大学及多元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与治理模式。当今,我国高校的平均规模已远超美国,应避免过于注重多元大学的规模表象,积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研究与探索
    张丽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从组织结构、决策体系、权力清单等方面进行了案例解析。案例研究表明,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治理有3个关键要素(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和权力清单)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稳定适用的组织结构夯实了大学治理结构的根基;大学治理的决策过程中,要实施有效的授权制度,以保障各类委员会发挥作用;校院(系)管理边界清晰,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形成,以此规范和支持院(系)自治。展望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大学治理的发展,提出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治理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的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和权力清单等,以提升我国大学治理效能,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相应的治理策略。
  • 研究与探索
    孙冉;梁文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在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社会选择假设的框架下,将学生生涯发展界定为就读期间的多维资本获得和毕业后的升学机会获得两个维度,全面考察第一代大学生身份是否会阻碍学生的生涯发展。结果显示,在本科求学期间的多维资本获得上,相比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得水平并不存在劣势,甚至其政治资本的获得水平存在一定的优势,这一发现与社会选择假设相吻合。在本科毕业后的升学机会获得上,相比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的升学意愿、实际升学和出国升学的可能性均更低,这一发现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吻合。由此可知,不利的家庭出身背景对第一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阻碍主要体现为可能限制其对更高层级和更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追求。
  • 研究与探索
    徐琳;蔡永莲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后疫情时期"留学教育"趋向理性,广大群众对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挑战出发,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在地国际化教育理论的应用,提出高校在服务体系、队伍体系、育人模式和人文素养教育与国际化融合等四大方面的对策,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提质增效,进而更好地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持续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 教育法治研究
  • 教育法治研究
    廉睿;卫跃宁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连接词"之差异,合并使用语义分析,可将《高等教育法》法律条文拆解为"软法性条款""半软法性条款"和"硬法性条款"。经统计,"软法性条款"的占比高达68.84%,"半软法性条款"的占比达29.71%,远超其他法律中的平均占比。在运行实践中,"软法性条款"并非真的"软",虽然在逻辑要素上缺乏罚则机制,但它通过营造"拘束力"来实现"自我救赎",并外化为"权力主导型"实施模式、"政策辅助型"实施模式和"资源引导型"实施模式。新时代下,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增设"法律责任"篇,建构"软法性条款"和"硬法性条款"的有序转化机制,设定"软法性条款"的专门执行机制。
  • 教育法治研究
    曾平江;张崇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现代高校聘任制改革的重要制度,限期升等条款在理论和实践中引发不少争议和纠纷。该条款经由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存在条款形式、变更规则和救济困难等形式问题,也存在自主办学与法律正义之冲突、晋升规则与学术发展之矛盾等实质问题。基于此,应当对该条款分阶段进行法治化矫正,即在合同订立中实现信息公开、条款明确、升等标准规范等环节的法治化;在履行中实现条款变更、条款修订和教师解聘的程序法治化;在权利救济中实现校内申诉、行政复议、司法诉讼和行政赔偿救济法治化。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沈文钦;许丹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大,博士后职位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但博士后进入该职位的影响因素及其职业路径尚有待研究。基于全国13所高校1 533名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对其中373名博士后的职业轨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表现越优秀越可能进入博士后岗位,大多数博士后最终能够留在高校系统,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进入精英学术机构,并且不乏回母校就职者。上述发现表明,博士后职位已成为优秀博士获得高校学术职位尤其是精英大学学术职位的重要途径,但其中的学术"近亲繁殖"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仍有一部分博士后并没有进入高校或者精英学术机构,因此他们要比直接就业的博士多付出数年时间面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博士后的实际工作体验,通过相关研究为博士后工作和训练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姚昊;马立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日趋提升,研究生面临的科研压力明显增加,这也催生研究生群体普遍出现焦虑心理。对江浙沪三省高等院校1 095名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对研究生焦虑心理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就总效应而言,挑战性科研压力负向影响研究生焦虑心理,阻碍性科研压力则正向影响焦虑心理;就中介效应而言,挑战性科研压力通过激发成就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缓解研究生焦虑心理,而阻碍性科研压力则通过抑制成就动机、降低自我效能感,催生或加剧焦虑心理。因此,建议高校管理者和研究生导师明辨不同压力源带来的差异化影响,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调整科研任务分配,并通过丰富学术交流资源、简化科研管理手续、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等手段,规避科研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梁伟;毛常明;陈克正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我国高校体育学领域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征分析发现:体育学获奖比例相对较少;获奖高校以东部高校居多,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成果以高校独立完成为主。不同类型高校所关注的体育教学改革主题有较大差别,体育院校教学改革更多关注专业体育教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领域;师范院校重点关注领域为课程与教材建设;而其他院校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公共体育教学领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体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引,改革主要内容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挖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强化科学有效健身指导;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体育教学保障水平。宜采用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方法和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的手段。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吴向明;杜学文;孙丽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本研衔接是建立中国特色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在分析职业教育专本研体系衔接、产业对接、技能匹配三个维度的内涵逻辑基础上,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层次衔接的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专本研衔接的实现路径:构建国家资格框架,提供外部机制保障;完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畅通专本研衔接渠道;优化课程衔接体系,提升职业能力内涵。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葛晓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着政策合力尚未形成、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因组织性质不同校企难以达成合作"共同愿景"等问题。需要通过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合作利益长效机制、探索多样化合作形态等途径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肖凤翔;王珩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法律层面推进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议题,明晰权利、获得权利、保障权利,最终得以实现权利,是校企合作法治化的核心要义。从权利的角度出发,权利内容有法可依、获权方式有规可循、保障体系有力可施构成了校企合作法治化的三维目标框架。为实现这些目标,则需要细化权利基本内容,实行权利共享机制,并完善权利保障体系,最终以强力的制度供给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法治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