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王树国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大国之间的博弈,这些重大事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代人类文明核心价值所在。推动人类文明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智慧,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分析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判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变革路径,阐述西安交通大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理念与探索实践,以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 专稿
    张大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眭依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曹希绅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院长是产生角色冲突较多的职位,在我国情境下尤其如此。院长角色冲突来源可归结为组织、个体和人际三个方面,在三个来源之下又可分成多种更具体的成因,从而构成一个院长角色冲突来源的逻辑链条。对于院长角色冲突的应对策略,依据主体是组织还是个体、冲突性质是损益还是增益,可划分为组织策略和个体策略、减少冲突的策略和增加冲突的策略,从而构成一个策略矩阵。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张曦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规制与自由是政府针对教师流动失序所选择两种的不同治理倾向,分别蕴含着不同的价值主张和特征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存在着张力。推动高校教师流动治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以促进人力资源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最优化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针对流动过程中的失序问题采取相应的规制举措,以避免"疯狂挖人"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如何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教师自主发展权利、履行政府教师管理职能是高校教师流动治理需要厘清的关键性问题,在本质上表征为规制与自由之间的价值平衡。从高校教师管理的矛盾和趋势看,以规制保障自由是推动高校教师流动治理问题解决的价值实践诉求和应然价值选择。促进以规制保障自由的价值取向转变需厘清教师流动中规制与自由之间的价值关系,维护公平稳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培育;突显服务导向,实现政府教师管理职能变革;保障发展权益,促进教师自主选择机制优化。
  • 高考改革研究
  • 高考改革研究
    马莉萍, 卜尚聪, 叶晓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4—2020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浙江的录取数据,采用多种策略保证改革前后文理科位次的可比性,并建立中断时间序列模型后发现:新高考改革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生源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经管、工学和实验班在改革后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且热门专业的生源质量提升幅度大于非热门专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生源提升幅度大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此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非热门专业生源质量的提升大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热门专业,说明新高考改革更加满足了学生对"好学校"的需求,在"热门专业"与"好学校"的权衡中学生更倾向于"好学校"。
  • 高考改革研究
    阎琨, 吴菡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倡议联盟框架,分析梳理从自主招生政策产生到被"强基计划"取代的政策变迁过程和变迁逻辑。基于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政策嬗变分析,旨在对"强基计划"的实施和我国的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政策建议。"强基计划"政策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应重视公共舆论导向,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处理好公平性与科学性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国家本位和个人志趣的关系,循序推进,有序构建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 高校在线教育教学研究
  • 高校在线教育教学研究
    张男星, 孙继红, 王春春, 桂庆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历来从战略上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近20年来我国在线高等教育课程及其平台建设,与世界在线高等教育课程的发展节奏基本保持一致,且起点较高,但在学科类型、课程提供主体、课程语言、教学形式和课程共享性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差异。就国际影响力而言,我国在线高等教育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在线课程开发缺乏全球化视野,课程内容及质量国际吸引力不足;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机制不灵活,世界范围内传播效率不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开展国际在线教学动力不足;在线教育缺乏质量标准和学分互认体系,国际认可度不高;高校内部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规划;多方协同推进,打造中国品牌;引领标准建设,拓展国际空间;打磨专业团队,贡献中国智慧。
  • 高校在线教育教学研究
    王思遥, 蔡红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时间投入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状态与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30所高校14 286名研究生的调查数据,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层级回归模型,围绕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展开分析。结果发现,从线下学习转向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出现大幅度下降,且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在线下学习时间投入、线上学习时间投入和时间投入变化上呈现出多种特征。此外,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是学习环境、学生的认知反应以及学习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生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投入变化的作用受学生的认知反应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群体学习时间投入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创设良好的线上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研究与探索
  • 研究与探索
    江静, 许士道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相关系数大致为21.23%。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有所下降。建议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增加创新投入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协调机制问题。
  • 研究与探索
    黄容霞, 魏萍, 潘孝珍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湖北省2007—2018年12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湖北技术创新水平在市际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考虑空间相关性后,无论使用相邻矩阵还是地理反距离矩阵,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及其空间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城市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城市发明创造类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此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产业结构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激发基础产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跨区域人才合作与协同创新。
  • 比较教育研究
  • 比较教育研究
    李子江, 杨雪芬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权益保障已成为困扰美国学术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非终身教职教师无法享有与终身教职教师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人才培养质量,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下降的担忧。美国大学教授协会通过引导高校规范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聘任标准和程序,公布谴责名单制裁高校侵权行为,建立教师学术共同体进行集体维权等措施,在保障非终身教职教师的权益及维护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 比较教育研究
    巫锐, 陈洪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以来,为破除"唯论文",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理事会牵头,倡导"质量而非数量"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在改进"评价方法"上,注重发挥同行评议基础性作用;针对量化指标,建立专属性认知与应用体系,明确其对同行评议的支持性作用。在拓展"评价内容"上,强调学术能力综合评价,尤其注重科研领导与合作能力,兼顾个体学术职业发展状况。德国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对不同评价方法功能与问题的认识,是学术评价机制转型的基本前提;在操作层面实现"统计有度"和"比较有方",是学术评价机制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学术系统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要以健全学术系统为总体目标。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刘贤伟, 高飞, 邹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联合培养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政策领域的巴斯德象限模型为解释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向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从巴斯德象限模型的视角出发,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推动的高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博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等实践开展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出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象限模型,并据此分析我国联合培养博士生体系的核心向度与未来发展方向。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徐冶琼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在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视野下,从博士生体验和评价视角探析当前我国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指导现状及相对水平,可为优化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供支持。经选取Nature调查中代表性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国博士生对导师总体满意,但对导师指导分项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到导师指导行为上,我国博士生对出版发表、合作机会、资金支持的满意度略高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但在导师学术指导频次,给予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导师给予其学术指导,提供参加学术会议、会议报告机会等培养支持满意度处于对比8国的较低水平。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建议导师遴选应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的考察,高校对导师的岗位要求和岗位评价等应细化导师指导行为,多渠道为博士生开展同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祝成林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高职教育实习质量的形成规律是提升实习质量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直接参与主体,构建实习质量的形成机理理论模型,通过对全国10个省市2 139名高职院校大三学生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实习质量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实习任务和企业管理有待优化;示范(骨干)校学生实习质量较好,规模适中的企业较利于学生实习;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资源投入和企业资源供给构成的实习质量形成机理模型,解释了形成较高的实习质量的规律,同时也表明,高职院校是实习的发起者和主要设计者,企业是实习的推进者和合作设计者。建议完善实习的课程化管理制度、健全校企双主体实施实习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建立创新型实习制度等,促进实习形成较高的质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