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温宗国:环境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49    发布时间:2024-10-31    分享到:

1730359570214255.png

环境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温宗国

我今天的报告内容主要和大家分享“怎么用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尽管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但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每年因空气和水污染致死的人数达900万。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发展,2030年至2050年全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环境压力上升带来的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将环境压力从高水平降至可持续水平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全球科技研究将环境、资源与健康的关系作为重点,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未来,环境科技出现四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是更加强调跨行业、多污染物、多介质协同治理。过去人们分别治理大气、水、固废,但如今污染物在不同介质间迁移转化,必须协同治理,需要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废气、废水、废渣在多介质环境中相互影响,要通过跨行业、多污染物、多介质协同治理,实现污染物集成控制,推动环境科技创新与合作。

二是研究尺度向更广更深入延展,强调全球与区域环境治理联系。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很多的污染物会通过比如大气层或者水体的流动,产生比较大尺度的迁移转化。基于此,我们的研究尺度从原来一个局部地区可能会向更广或者更深入进行延伸,甚至需要区域的合作或者全球的合作。

三是更加关注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积极推动绿色替代技术创新。很多环境的问题和健康是分不开的,在各个环节都会有一些影响。因此未来环境科技创新将更加关注健康的风险防控,比如尽量不要使用有毒有害的成分或者原材料,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或者健康问题,这也需要跨界的合作。  

四是学科交叉融合明显,装备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环境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比如环境监测设施,需要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数据的处理要利用AI识别,比如图像识别等来完成。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致辞中指出,放眼世界,可持续发展是各方最大利益的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目前中国已加入700多个环境公约、条约或议定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并致力于从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中国部署了三个很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

一是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协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研究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尺度,除了水、蓝天、净土等攻坚战外,还关注如何实现无废城市建设,以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通过复杂系统的研究,重点部署碳与污染物的协同控制、资源循环利用、土壤绿色修复和安全、无废社会构建以及新型污染物(如退役光伏、风机组件和塑料等)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这些领域需要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推动全球和区域层面的环境问题协同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完整性恢复。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恢复上,开始致力于研究中国以及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和保护的工作。对于一些重要的,尤其是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或对世界有重要意义的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包括重要的生态空间采取近自然的修护方式。当然,我们需要很多生态智慧的方式来监测这些生态系统的变化,所以在装备和系统上,要有更多的开发。

三是环境数智化系统开发。现在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AI在环境领域当中的应用,比如说环境数据资源的构建,需要依赖大数据库的系统。还有一些刚刚起步的,比如加大量子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在环境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区域和国际协同共治的环境管理大平台。

未来,我们应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尤其是加强与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国在环保、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与联合研究。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大型研究项目支持国家间的协作。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联合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绿色科技创新联盟”和“绿色思路使者计划”,推动青年科学家的参与,并通过战略合作伙伴项目促进技术的交流和转移,特别是在东盟国家建立联合基地等。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于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中外青年科技人员对话会上的专题报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