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科技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62    发布时间:2024-10-28    分享到:

1730081106840928.png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科技人才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教授

李立国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本次对话会。下面,我将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科技人才培养这个题目作简要汇报。

我们知道,科技在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先导地位,发挥着根本支撑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必然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涌现为基础,没有教育系统的支撑和高等教育人才力量的注入,科学创新和技术攻关就难以开展,成了“无泉之水、无本之木”。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要素,尤其是科技人才,更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大国竞争的战略资源。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佳结合点,要以结构优化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从科技角度看,高等教育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是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高校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从国际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也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如二战后美国获诺贝尔奖占比超过80%,而美国获奖者主要来自于美国的大学。从人才角度来,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本身就是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根据科技进步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并及时进行优化,培养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育人方式,培育出与科技创新、科技扩散与科技应用相适应的人才,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将科技与人才工作有效连接。

目前,我国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存在短板和不足,未能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科技支撑。

一是人才供给与强国建设需求失衡。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4700余万人,其中研究生380余万人,是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但高校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基础前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部署领域,仍然面临人才严重短缺问题。

二是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融而不合”的问题,科技人才培养的“象牙塔”现象还大量存在,影响了科技人才培养的科技合作与社会基础。

三是多学科协同培养体制机制不顺,制约了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合力。

四是对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视不够。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支点。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我国体制、市场和人才等优势,鼓励更多研究型大学沉下心来,扎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推动科技人才高质量培养,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优化学科结构,培养科技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当前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要求,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占比偏低。学科布局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学科布局呈现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学科设置与优化机制不完善。要遵循学科成长逻辑与颠覆性科技创新演进逻辑,促进学科更新升级。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完善学科演进升级机制。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建立学科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用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等产业,争取新增一批紧缺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推动发展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压缩并淘汰一批社会需求趋势减弱、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点和学位点。

二是优化层次结构,促进理工类学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要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重点扩大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重点扩大工程硕博士招生规模。提高理工农医类招生占比,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导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计划投放力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综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办学条件、考生报考录取情况和毕业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等因素,调控有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打破存量决定增量模式,完善激励引导机制,超常布局前沿战略学科,优化存量。设立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引导专项,以增量撬动存量,统筹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对主动落实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效果好、与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多元筹资办学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投入支持,引导高校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促进理工类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省级统筹和指导,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

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外经验表明,集聚性是区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高等教育资源在数量、质量、类型各方面上的差异以及地域条件,都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布局的创新效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中的科技创新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密度分布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创新产业的集合体,通常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榜中有7个在亚洲,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北京市、上海—苏州城市群、南京市排名前十。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日前刊文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的摇篮,其创新成果正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我国存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及高层次人才跟不上城市群和区域创新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跟不上城市群内部经济及创新的步调,资源调配机制改革跟不上释放市场和地方活力的要求等问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将以行政区划为本转变为以区域协同发展为主的配置模式,构建与经济社会及创新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将分散发展、平衡发展转变为注重集聚发展、优势发展,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发挥市场作用与激发地方活力,健全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调配机制。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于10月12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中欧高等教育对话会上的专题报告】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