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军:教育评价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教育评价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杜瑞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教育评价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要通过引领教育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以评价理念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作为一种测评手段,以追求可靠性、准确性、有效性为目标。作为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观念、理论、技术、方法、产业等的颠覆性“破坏”,存在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这与评价对确定性的追求是相悖的,导致出现“评价陷阱”与“评价贫困”。无论是基于评价者的共识,还是基于对评价结果预期的认知,评价者都会因自身的认知局限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者破坏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对评价理念进行重构。一是改变基于结果的、确定性的评估,通过过程评估、综合评估,更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二是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着力构建由“数量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新评价体系,更关注评价过程中的责任、承诺、尊重和信任,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鼓励学校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三是淡化评估问责,强化服务保障,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以评价方法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评什么”的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体现评价的科学性,更彰显评价的价值立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色,深入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以评价引导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构建综合育人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让每个人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二是围绕国家战略,构建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已经从“三螺旋”向“四螺旋”“五螺旋”迈进。知识生产的开放程度决定着知识的创新效能。以评价推动政府、社会、高校、行业等知识生产共同体建设,引导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高校超常布局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优秀精神润育人才,以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人才自由探索,以尊重、信任的制度激励人才大胆创新,充分释放人才的活力。
以评价制度变革服务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制度变革要着力解决“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的问题。不同的教育评价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和认知局限,不规范、不严谨的评价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一是着力构建更加多元、包容性更强的质量评价共同体,力求拓展科学视野,实现科学品味多样化,避免因价值立场和认知偏狭抑制创新成果的产出。二是要构建独立、权威、专业的评审机制,确保评审过程风清气正。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开展公益性评审活动,不断扩大国际评审参与范围,让教育评审成为服务教育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四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积极开展跟踪评价、前瞻性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引领教育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9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