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蕙青:攻坚克难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为主线,以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方面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聚焦一些重点领域、关键“堵点”,攻坚克难,推动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从社会反馈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看,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迫切需要。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等学校,都要深入开展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从高校分类办学和学校各自办学定位出发,做好新时期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做好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调整优化工作。一批高校要聚焦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布局设置急需学科专业。一批高水平大学要瞄准未来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各个高校都要依据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进展,迭代升级传统学科专业。同时,高校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条件、培养质量,撤并调整相关专业。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建立起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提升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二、强化多元协同,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打开学校边界,使高校与产业界、科技界和社会相关各界从“相对独立”“相对脱节”走向“密切协同”“深度融合”,形成高校与社会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新格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完善企业和社会实务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引导性、激励性政策,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活力。同时,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共同打造学校与企业、与行业系统多种形式的“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办学联合体,使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要强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协同联动。高校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基础上,要以科教融合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学校、企业和行业科研最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引导他们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对教师要加强培训和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提升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系统性改革,加快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的短板弱项。要在遵循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破”“立”并举,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路径依赖,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各阶段相衔接的动态选拔和长期培养体系,形成新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评价标准以及组织管理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成长、使用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形成并大力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四、抢抓机遇,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模式、学习内容被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被重新定位。这既是对高等教育的极大挑战,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大机遇。高校要积极行动,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文理工农医等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各学科专业建设、内容教材、考试评价等深度融合,探索依靠新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推动项目式、情景式、研究式等教学,实现人才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的转变。在这场变革中,面临最大挑战的是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因此,要将他们的观念转变和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纳入培训的当务之急,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适应智能时代,并且大力提升他们运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
作者: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