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约翰内斯堡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的“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重大倡议,在教育部国际司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非洲大学协会共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以下简称“交流机制”),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以下简称“合作计划”)。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50所高校入选“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252所高校被吸收为“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
5月31日,“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学会副会长张大良,交流机制中方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交流机制中方执行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出席会议并讲话。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卢索拉·奥耶沃勒作视频致辞。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秘书处学术与交流部主任高晓杰,“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校领导及项目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会议。蒋云良、郝清杰、高晓杰分别主持会议。
、
张大良
张大良指出,“合作计划”聚焦卫生健康、农业发展、贸易投资、矿业资源、互联互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语言文化与文明互鉴、国家社会治理、媒体传播与国家形象、数字教育等十大领域,是落实中非元首外交成果的具体行动,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在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文明互鉴、加强教育外交、实现政策对接的重要举措。他强调,作为参与者和实践者,“交流机制”秘书处、研究院、“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推进合作计划走深走实;要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助力构建高质量中非命运共同体。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表示,“合作计划”是一盏希望的明灯,也是中非双方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共同进步的催化剂。他指出,要尽快建立各领域的高校匹配机制,推动双方成员高校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强中非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贯彻联合研究和发展倡议,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和培训项目等合作,进一步巩固中非友好伙伴关系。
王定华
王定华表示,中非关系友好源远流长,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已逐步实现体系化、规模化以及品牌化,此次召开的“合作计划”工作推进会是落实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环节。他强调,要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资源共享;要积极开展交流互鉴,加强中非高校之间的理解与互信;要打造一系列中非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力求结出丰硕成果;要加强宣传以提升影响,扩大项目宣传的影响力。
蒋云良
蒋云良表示,“合作计划”是深化中非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有力举措。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交流机制”中方研究院,将聚焦“中非高端教育智库”建设目标,努力产出一系列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化中非高等教育务实合作。
“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秘书长苑大勇和“交流机制”中方研究院院长黄晓分别介绍了“交流机制”工作计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帅永、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耀刚等分别代表各自领域,围绕中非教育的特点与差异、中非高校合作的实践经验与成果、未来合作计划等作了汇报。
各成员高校分组就高质量开展集群式合作进行了交流讨论。与会高校普遍认为,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前期合作基础上,结合非洲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深层次合作。同时,要加强集群内部联动,机制化、系统化、一体化推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