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辉:蒋南翔德育思想研究与探讨
摘 要:蒋南翔德育思想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实践的理论升华。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坚持和发展“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坚持多措并举点面结合推进德育工作等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挖掘和研究蒋南翔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助推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树立系统观念,把德育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阈中考量;创新形式载体,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继承优良传统,推动“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发展;涵养体育文化,构建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蒋南翔德育思想;又红又专;“双肩挑”;集体主义;五育融合
蒋南翔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家办教育的典范”。蒋南翔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系统性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发展观、质量观等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宝库,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清华大学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突出成绩。立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培养的关键环节。当前,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继承和发扬蒋南翔德育思想,具有特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蒋南翔关于德育工作的实践思考和理论总结集中体现在《蒋南翔文集》等出版著作、回忆文章、研究论文中,蒋南翔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蒋南翔关于德育工作的论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新发展,契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需要,又延续着他多年推动德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其生成逻辑是“实践探索-规律总结-理论升华-再实践探索”的不断迭代、科学扬弃的过程。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出德育的概念,但关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广泛存在的。他们立足于意识形态问题极端重要性的高度,对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深入阐释并亲自参与到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他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着重论述了意识形态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突出特点。”蒋南翔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系,从青年时期就学习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长期的革命生涯使他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蒋南翔探索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路径,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实践中的矛盾症结。他认为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立场,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服务方向和谁来领导两个方面。1952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指出“思想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因为只有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才可能使我们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可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一切实际斗争和学术研究,引导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知识部门的健全发展。”他主张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亲自为全校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业务实践;同时,科学的、符合规律的业务实践也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蒋南翔在党的领导下清晰地提出在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学生德育的路径和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
(二)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办学经验的总结继承
蒋南翔德育思想根植于对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对老清华(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办学经验“一分为二”的总结继承。中华德育传统强调“德以为己、内圣外王”“德高于智、群己和谐”,强调整体性和集体价值优先,这与西方德育传统有所区别。作为清华中文系的学生,蒋南翔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蕴含其中的优秀德育思想有很深入的理解,并创造性地和新清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他对老清华的历史,不是简单地一概否定,而是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他于1962年提出“三阶段两点论”,三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老清华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学苏的阶段和1958年后的阶段,两点论即“每个阶段好的都应保留,有缺点都应想办法克服,肯定成绩,克服缺点,推陈出新,加以分析,再加以综合”“我们做对的要有勇气坚持,不合适的也要有勇气来否定”。事实上,蒋南翔关于老清华的好传统要继承的思想更早就已被提出,早在1954年初时他就说:“尊重学校原有的传统。说革命,不是把旧的一切都打碎,相反的要尊重原有的传统。”他在学校里也经常讲:“老清华早有门槛高(即招生要求高)、底子厚(即基础理论学得好)、后劲大这些好传统,要继承。”他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对老清华办学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优点给予肯定,并吸收借鉴到其“又红又专”德育理念中“专”的部分当中,体现出其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和对历史优秀传统的总结继承的品质。中华优秀德育传统和老清华值得继承借鉴的办学经验,成为蒋南翔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养分。
(三)实践逻辑: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实践的理论升华
蒋南翔对于德育工作的系列论述与其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息息相关。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清华校长,蒋南翔上任之初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大学改造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其首要任务是确定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他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幅增加,迫切需要增加一批政治工作干部。针对这一问题,蒋南翔提出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创立,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开端。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集体建设是德育的重要抓手。1954年,针对当时班集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现状,他总结了测专42班的建设经验,表扬其为全校第一个先进班集体,这后来成为学校学生集体荣誉制度体系的起点。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他面临的任务开始转向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当时教育界在红的标准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他在1961年提出“两个拥护”和“一个服从”的标准,1965年又提出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级台阶的论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标准问题。改革开放后,1979年蒋南翔在清华大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17年来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国家的需要办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要认真总结经验,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他特别强调并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经验。由此可见,在多年领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和清华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中,蒋南翔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不断丰富着有关教育特别是德育方面的理论思考。
二、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1956年,蒋南翔在《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团委书记学习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了对全面发展的三个方面要求。一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政治方向问题;二是解决用什么去服务的问题,这是学习业务掌握知识的问题;三是解决怎样更有效地服务的问题,这涉及身体标准和人生价值观标准。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蒋南翔德育思想内涵丰富、体系科学,具体来说可以从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制度保障和探索实践路径三方面来概括。
(一)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培养特色
蒋南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53年上任之初,“他在同党委的同志研究工作时就谈到,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在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密切结合业务来进行”。这一构想后来逐步发展并被总结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105周年贺信中和建校110周年校庆前夕考察清华大学时,都提到了这一培养特色。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培养特色,是蒋南翔德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是科学辩证看待红与专的关系,即“红专统一”是德育的目标。红代表政治要求,专代表业务要求。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红与专的关系有很多不同观点。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提出“政治和业务是统一的”和“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的要求。蒋南翔认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培养红色工程师,或者说政治上业务上都有一定水平的工程技术干部,我们一定要解决政治方向问题。”他特别指出,“红与专是不矛盾的,相反,红正是专的无限的动力和最主要的条件。”“我们要培养同学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不是只红不专,也不是只专不红,红专统一是我们的要求。”“只专不红或先专后红或轻视政治,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反过来说,只红不专,或者像现在有的先红后专的说法,这种论点也不对。只红不专,红也是括号里的红,就是空头政治家。特别对清华大学要培养工程技术干部来说,这一条更加不行。”红正是专的无限的动力和最主要的条件、只专不红的人很难有大成就等论述,体现出蒋南翔对红专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是科学把握并提出红的标准,即“两个拥护”和“一个服从”。针对当时高校德育工作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即如何把握红的标准问题,蒋南翔在深入思考与德育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两个拥护”和“一个服从”的标准,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确立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961年,他在对毕业班同学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两个拥护”是指拥护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一个服从”是指毕业后要服从国家的分配。这个标准简单清晰易衡量,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科学论述德育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即在德育成效方面有三种境界或“上三层楼”。“两个拥护”和“一个服从”是当时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对于不同思想水平的学生来说,蒋南翔认为应在德育方面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引导。1965年,蒋南翔在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层楼的表述,即“第一层楼是爱国主义,即爱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层楼是社会主义,即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层楼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他希望清华的学生在政治上不断进取,必须有第一层楼的觉悟,并努力往第三层楼不断迈进,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他还提出能不能有30%多比例的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清华毕业生的整体入党比例确已实现并超过了当年的设想和目标。
(二)建立制度保障:坚持和发展“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蒋南翔认为,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组织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培养规模迅速增加,但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数量严重不足。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即选拔少量学生中的骨干半脱产担任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多做一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后来这一制度被称作“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他总结这一制度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这些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容易与同学打成一片,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与学生吃住在一起,有利于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可以防止学生党员骨干一头扎进业务,政治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减弱。“双肩挑”制度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在年轻时做些思想政治工作,学些马列主义理论”,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双肩挑”制度客观上要求被选拔为辅导员的优秀学生首先自己得学习掌握开展德育工作所需的理论,其次还要将理论应用到德育实践中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良性循环成为提高担任政治辅导员的优秀学生的理论水平、政治能力、沟通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难得实践机会,“将对终生有益”。
二是“学会用两个肩膀挑担子”,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蒋南翔认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把握方向和质量两个本质问题。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清华过去从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作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通过“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将学业上优秀的学生凝聚在党旗下,激励思想上进步的学生精进学业,有助于实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后来担任教授、总工程师、厂长、经理或党政管理干部,(他们)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双肩挑”制度“育己”特征的体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三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把握因材施教、朋辈激励的教育规律。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朋辈激励具有特殊的优势。“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成为辅导员,本身就起到了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学长和“过来人”的身份,也能让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更能“共情”,更有“说服力”,因为辅导员就是几年前的“自己”,与所带学生有着类似的成长历程、共同的话语体系、相似的困惑问题。这是“双肩挑”制度“育人”特征的体现,是对因材施教、朋辈激励教育规律的生动实践。
(三)探索实践路径:坚持多措并举点面结合推进德育工作
蒋南翔推动工作既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又总是引导政治工作干部“眼睛向下”,推崇“基层出政策”,常常关注基层的先进经验,对其进行总结并予以推广。他统筹协调、系统布局“面”上的整体工作,深入一线、直接推动“点”上的具体工作,点面结合让德育工作生动而具体。重视“第一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第一集体”党团班集体是蒋南翔德育思想的重要方法。
一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好学生德育“主渠道”。一方面,他高度重视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他曾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必修课,不能取消”。他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真正做到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学生。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1964—1965年,蒋南翔从学校各系毕业生中选拔近20名思政课教师,这一部分人和20世纪50年代初原有的思政课教师以及1959年后从其他高校分配来的思政课教师,“三种人会师”,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强的教师,又有熟悉学生思想工作、熟悉专业的教师,“各有所长、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这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蒋南翔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都亲自抓,亲自实践,思政课就是其中之一。他特别重视并带头亲自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1956年初,他在清华成立哲学教研组并担任主任,为研究生讲“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这是在我国高校率先开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1959年,他作为校长和党委书记,仍然兼任哲学教研组主任,并为高年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来他到教育部任职后(仍然兼任清华校长),还坚持为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蒋南翔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也参与思政课教学,各单位对思政课教学和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是重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在教学计划中将最后一个学期全时开展毕业设计(或称毕业论文)作为必修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要综合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或产品或工艺过程)设计的训练。1958年,清华水利系水8班180多名同学和部分电机系同学在教师指导下,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2亿立方米库容的密云水库和其他几个中小型水库的初步设计任务,经过多年使用,结果证明水库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成功的。自此,“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逐渐成为清华的传统。1960年4月,蒋南翔在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把生产引进学校,实行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主张,并论证了“毕业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教师、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过程。”除了“第一课堂”的专业实践,蒋南翔还强调“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1956年,蒋南翔指出,“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科学研究小组、义务劳动、社会工作、旅行、参观等也都给学生以一定的教育和影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社会实践已成为清华大学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三是重视学生班级和党团建设,创立学生先进集体评选制度。班团集体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集体”,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德育环境。1954年,蒋南翔提到“(先进集体)是同学们自己创造的,是学生工作中很有意义的一个创造。”他对此加以总结,并认为正确地进行“先进集体”评选能使学生工作更加深入,能充分发挥并正确运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解决政治和业务、工作和学习、“干部”和群众等矛盾;可以更好地发挥同学们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他还强调,先进集体“除掉它已达到‘先进集体’的一般要求以外,同时也正在于善于帮助较差的同学不断进步。”此外,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推动建立了三个因材施教类的新型集体——“三个代表队”,即政治思想队(“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文艺体育队(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和科学登山队(业务特别拔尖的学生),并分别予以支持和指导。在良好的集体建设氛围下,清华人注重团结协作,集体成为每一位清华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蒋南翔德育思想的实践进路
蒋南翔德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新时代高校德育形势与要求有所变化,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挖掘和研究蒋南翔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核,结合新形势新特点予以创新发展,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树立系统观念,把德育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阈中考量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树立系统观念,推进五育融合,把德育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阈中考量,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更好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新时代“三个代表队”建设,推进因材施教蓬勃发展。新时代的政治思想队、文艺体育队和科学登山队虽较以前有新的发展,但其内核是不变的,就是要把握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智育方面,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方面,要更好发挥体育迁移价值作用;美育方面,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劳育方面,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此外,除深化推进思政课“主阵地”建设外,还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施专项支持计划,探索构建全方位匹配资源、全过程累进支持的因材施教模式。
另一方面,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与“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推进新时代德育工作还要考虑在助力如上五个方面的结合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战略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着力提高工程教育培养层次,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真问题”为牵引,推动教学、科研、生产更好结合,强化“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助力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创新形式载体,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各高校都在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德育工作面临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新挑战。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这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保障。
一方面,要利用重大活动和社会实践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重大活动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等能够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以重大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德育工作春风化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集体建设新形势,拓展集体建设新内涵。在高校本科加强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以往学生专业与班团集体一一对应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班团集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传统的“第一集体”即班集体对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有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协会、研究生课题组、各类自发的兴趣小组等新型集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要探索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班团集体建设的经验做法,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加强各类资源配置力度,构建以“先进班集体”为主体的班团集体荣誉体系;要丰富不同类型集体建设实现德育目标的路径,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课题组中强化导学思政,在各类学生集体中探索建设功能型党支部,确保新时代高校学生集体建设不弱化、不变色、不变味。
(三)继承优良传统,推动“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作为蒋南翔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已经在清华大学成功施行70年,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目前,全国高校“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辅导员岗位格局基本形成,很多高校也在探索实行兼职辅导员制度。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不断发生变化,辅导员工作面临新挑战,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力、吸引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创新发展,就要树立“使用与培养并重”的理念,构建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
“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发展支持体系应涵盖履职能力发展支持、职业生涯发展支持、学术研究发展支持三个维度,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的保障机制。此外还应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构建奖励荣誉激励体系。在履职能力提升方面,构建覆盖“岗前-岗中”的专业能力提升体系,设计涵盖岗前培训、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课程培训、专题培训等不同环节的全周期培训实施方案,制定辅导员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岗位的辅导员分类细化制定工作手册,全方位提升辅导员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构建覆盖“岗中-岗后”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为其设计好多元的发展路径,通过专题辅导、学校关怀等方式提升辅导员职业竞争力。在学术水平提高方面,一是构建涵盖“学术会议支持-调研实践支持-海外研修支持-博士后发展支持”等学术发展累进支持体系,助力辅导员“双肩挑、两促进”,提升辅导员在学术上对学生的引领力,二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辅导员加强对德育工作实际的调查研究,在每一位辅导员离岗前收集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并加以总结,对其中的先进经验予以推广,践行“基层出政策”的优良传统。在奖励荣誉激励体系方面,构建分层分类的辅导员荣誉体系,在评选过程强调一线辅导员经历,重视德育工作实效,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对突出事迹开展宣传,切实营造辅导员队伍又红又专、薪火相传的良好氛围。
(四)涵养体育文化,构建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如前所述,我们要把德育放在教育全面性的整体视阈中考量。蒋南翔曾多次强调,政治思想队、文艺体育队和科学登山队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对某一方面特长的培养与充分发挥,这体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蒋南翔高度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口号,推动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建设,推崇参与生产劳动对德育的不可替代作用,为高校在新时代推进五育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重视体育是清华的光荣传统,也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体育传统,增进学生对“体育的迁移价值”重要意义和“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口号的理解和践行。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完善体育教学体系,优化大学体育内容及模式,激发体教融合新动能;要发挥体育代表队作用,完善体育设施条件,健全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更好地践行“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和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的体育教育优良传统。
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清华美育特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推动构建美育劳育新格局。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将美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形成全员覆盖、全方位实施的美育新格局,加强美育课程与美育环境建设,丰富课外美育形式内容,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更好融合。要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活动育人实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宇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