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大家谈】柳友荣: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
编者按:4月27日,第三届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交流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劳动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探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学会微信公众号推出“劳动教育大家谈”栏目,首发交流会上专家的观点摘编,主动展现我国劳动教育实施成果,为切实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效度及劳动教育实施的专业化水平,发挥正向价值引领的作用。
劳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达成什么目标?围绕近两年基于对大中小学一线劳动教育实践的考察形成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陌生感”的劳动教育
中央文件中规定高校的劳动教育课应该有32课时必修课,但不能把《劳动教育》课程,混同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32课时不能完成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育人目标,劳育是全校的整体育人活动,不是劳动课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32学时能不能开展实践?当然要开展,一定要开展。任何一个理论课都可以有课内实践,但那个课内实践是基于对理论加深理解,是促成学生准确、深度地掌握理论而开展的课内实践,它不同于日常育人活动中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一切教育活动,本质上从来就不是“碎片式”“分离式”的课程;劳动教育效果不好,是因为我们常常“窄化”劳动教育,将“育”等于“课”。因此,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劳动教育,也不能用志愿者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来替代劳动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陌生化”。“陌生化”究其本质就是有意识地去“解构”(deconstruction)思维中已有知识图式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带着种种“质疑”和“反思”,审视“常识”,解构“真实”,才能在“陌生世界”拨云见日,心智洞明。什么是劳动教育呢?看似劳动教育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因为劳动教育其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因而我们觉得劳动教育再熟悉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陌生化,就像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陌生化就其本质是有意识的解构,思维中已有的知识透视,我们需要带着种种质疑和反思。审视常识,解构真实。
二、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
要想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需要考虑5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劳动素养到底是什么?苏霍林斯基说,劳动素养不只是包含完善的实际的技能和技巧,还包含劳动活动和劳动活动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劳动创造中的充实的治理内容,丰富的道德意义和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劳动素养不仅仅是技能,还有更多的教育的目标要实现。怎么去达成这些教育目标呢?劳动教育是需要备课的,更需要科学的、合理的学成设计。我们要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备课活动,才能让它越来越科学。把劳动转变为劳动教育,往往就加了一个教育环节,教育环节到底怎么注入进去,需要进行教研活动。
第二,简单的劳动任务,不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简单的劳动任务不能成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越简单越单调,就越不能把它当成最终的目的,而要把它当成作为达成最终目的,实现创造性意图的手段。如果劳动没有对孩子的心灵产生,这种教育实际上是不成功的,不能就说成是劳动教育。
第三,要让所有劳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限于认识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们把最平凡的劳动与研究、试验、创造性相联系,就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要力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创造力。因此,激发了孩子不仅仅是爱劳动,而且是创造性的劳动的这样的一个习惯。
第四,劳动不只是筋肉运动。马卡连柯说过,“斯达汉诺夫式”的劳动者“很少依赖自己的筋骨,而是应用材料和工具配置的新方法、应用新的设备和新的工作方法获得自己的成功”的工作者。我们今天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要把它培养成“斯达汉诺夫”式的劳动者,而不是仅仅学会插秧,种麦子,种辣椒。
第五,引导学生参加无偿劳动。劳动教育里的学生需要在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上着眼,而不是有偿的劳动。要提倡学生参加无偿劳动,只有无偿劳动才有劳动教育的价值,无偿劳动才是学生,才是实践者。
三、适应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
我们既不能把高等教育里面实施的劳动教育,理解成是在中小学的重复,是给中小学补课,也不能让中小学劳动教育停留在收麦子、种稻子的“反智主义”倾向里,这不是劳动教育的追求。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要有劳动教育课,有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有高校的特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除了讲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认识的理论之外,还要讲在现今社会,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马克思说,当劳动成为一种自由劳动的时候,是生命的体现,是快乐的。
今天我们讲的劳动教育是消费时代的劳动教育。今天这个社会很多时候不再以“工作”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而是以“消费”为轴心,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因此,尽管消费水平有高有低,但消费在今天变得越发重要。当我们用“消费”来构建自己生活空间的时候,劳动教育就焕发了另外生机,劳动成了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工具。
【柳友荣,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