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金力:教育的目标不是把人训练成做题家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金力
“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2024年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发言时说。
金力提到,2024年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质量观的大研讨,想清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改?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围绕这些问题,2024年3月8日下午,在上海代表团的一场小组会议结束后,金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不能通过做广播体操去培养马拉松选手
南方周末:教育质量改革具体要怎么做?
金力:要做的事情特别多,这里面牵扯到很多问题。一个是已经开展一段时间的,专业如何设置、学生如何培养的问题。这些目标确定以后,还有如何用更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招生、学生的学习表现如何评价的问题。要把招生、教育和就业打通,做一体化的考虑。
考虑到国家发展的需要,复旦的建设目标已经不得不改,不得不认真思考面向未来的需求,更好地培养人才和培养更好的人才。
南方周末:需求有什么变化呢?
金力:需求完全不一样了。原来是为培养学生而培养学生。未来的需求,我们希望学生作为世界顶尖高校的学生,要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而且能够引领。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更高的。
另外是自主培养体系、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问题不能按照原来的惯性往下走。用一个比喻,就是不能通过做广播体操去培养马拉松选手。我们原来只培养做广播体操的选手,这和未来人才的要求完全不是一回事。
南方周末:具体来说,对未来的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
金力:我们做了很系统的分析。这个是多元的,但是有一点,学生的创新能力、潜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讲我们要培养干细胞式的人才?人身上的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是去执行某一个功能的,而干细胞是能分化成具备不同功能的细胞。这就像我们的人才培养,原来都是按照专业去培养某一类专家,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某些方向上、专业上、领域上的技能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潜能。所以,这个跟过去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3300个学生,每个人都不一样
南方周末:培养模式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金力:本科生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高校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高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地方。知识仅仅是载体,而不应该是内容。
前一阶段我们搭建了一个“2+X”体系。“2”的意思,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专业基础教育。在这上面的“X”,我们做了很多学程,每一个学程是几门课程,这些课程是针对某个方向。基础打了以后,“X”学生随便选,可以两个、三个,这样的话,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就是跨学科。
我们每年有3300个本科生毕业,我现在特别高兴的是,我们基本上已经做到这3300个学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南方周末:你刚提到招生上面也要做一些变化,这个具体来说有什么变化?
金力:专业的设计,要应对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是各个省市的招生名额和专业的分布情况,招生过程中我们的力量配置和投入,怎么样进一步加强我们和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交流,提供更专业的答案,而不是说一个招生老师包打天下。实际上一个老师能回答的问题都是有限的。就像张雪峰,有些点他说的很好,但是也有些点他就胡扯了。一个人不可能了解那么多嘛。
南方周末:专业设置上,复旦会有什么新的专业?
金力:我们会推出一大批新的专业。比如说我们的香农计划,4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具体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
南方周末:对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你怎么看?有什么解决办法?
金力: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我应该去回答的。我自己认为,复旦大学的学生,是不需要面对就业问题的。只不过,他需要面对的是未来的就业,是不是他喜欢的、愿意做的事。如果说我们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那学生的就业就会提高。
和创新能力相关的,还有创业能力的培养。复旦也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我倒是觉得,创业这件事情,希望学生能够做得更多一点。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跟高校的专业设置跟现实需求不匹配有关。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金力:这里有个误解,如果认为学生毕业后(他的专业)能直接派上用场,那这个匹配度永远达不到。就业面对的是现实的综合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起码是4年前设置的,4年前的设置要满足4年后的需求,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对产业发展更了解,培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培养过程中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和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企业必须承担起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推给高校。一个真正像样的企业,尤其是对创新能力有需求的企业,必须是有人才培训体系,能够把从高校出来的人调教成作贡献的人。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