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刘向兵: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36288    发布时间:2023-12-18    分享到:

刘向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力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教育强国建设与高校评价改革”高端论坛将高校评价改革与教育强国建设综合考量,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势所必须。高校评价改革要高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首先要把握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明确教育强国的关键要素。

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可以发现,教育强国内含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教育如何使国强”,关注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程度,强调国内视角,意指一个国家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够大力推动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二是“如何在国际范围内建设教育竞争力强大的国家”,关注我国教育在国际教育中的竞争力,强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增强我国教育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两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建设教育强国主要是解决好“教育质量高不高”“教育贡献大不大”及“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强不强”三个问题。

从教育强国的组成要素看,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包括高水平大学的数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高影响力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软实力则主要包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民素质水平等。

基于“两方面内容”“三个问题”“两大要素”三个维度,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

教育强国战略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两大主题。两大主题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检验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增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是实现教育资源和成果全民共享。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的新使命是教育资源和成果必须全民共享,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教育发展的成果,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教育贡献,以优质且有质量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二)高水平大学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主体

纵观世界教育强国,不难发现他们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这些国家的发展都得益于本国一流大学在拔尖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当前,是否拥有高水平大学是一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高水平特色大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成为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基本单元,是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的关键力量。

(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面向基础学科的学术精英(如青年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大师、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这就要求大学必须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相匹配的劳动力结构,为我国国家强盛发展提供“元实力”“硬实力”“锐实力”等多元支撑。

(四)高质量师资队伍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硬实力,是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贡献度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是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为增强本国竞争力,首先关注的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如美国为培养新一代美国工人,确保美国保持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教育部帮助各地区招聘和培训STEM教师,进一步增加STEM教师数量,提高STEM教师质量。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学校定位制订一套高水平师资培育计划,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同时更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国际化理解和合作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成果的产出能力。

(五)教育与其他系统的良性互动是教育强国的机制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最大程度上为教育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推动教育与其他系统的良性互动是提高教育贡献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学校教育应加强同政治、经济、社会等系统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社区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等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使教育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及文化强国等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多维度提高教育质量、影响力和认可度,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六)创新性文化是教育强国的关键动力

教育强国建设重在培育和传承创新性文化,使创新因子弥散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培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助推学生的创新行动。在教育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将提高科学、技术、产业、教育的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创新性文化驱动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高质量落实。二是要以全面创新、整合式创新为引领,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性文化和教育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建设生态协同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增加创新性文化的中国要素,在各级各类学校传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等,并通过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创新创造活动等方式将创新性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七)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推力

一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启发和思路;另一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教育的优秀资源,先进经验、模式和成果与世界分享,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增强中国教育自信,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贡献度、影响力和认可度。此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统筹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贡献中国智慧。所以,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加快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学历互认机制,对接和引领国际人才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应该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

教育强国建设的七个核心要义为高校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大学是否是优质且公平、令人民满意的,是否是高水平、有特色的,是否能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人才,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否建立起“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机制,是否培育出符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定位的创新性文化,是否探索出一条共享共建共治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参考因素。

【原文刊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年第6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