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举办
9月24日,以“大学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举行。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学会副会长、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围绕数字化时代高水平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产科教融合与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王刚致辞
王刚指出,全省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从人才引育、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四个方面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创新中的龙头作用。他强调,迈向新征程,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携手合作、共赢挑战的愿望也不会改变。让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牢牢把握高校改革发展新要求,担当使命、勇毅前行,扎实推进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管培俊致辞
管培俊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中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担当作为,发挥龙头作用。他围绕论坛主题,就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思考。一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将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中勇担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勇担使命,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要从人才引领发展的高度,着力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勇担使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施一公线上报告
施一公以《高等教育改革的西湖实验》为题作线上报告。施一公认为,强而不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般人才储备丰富、顶尖人才严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他强调,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结合点,处在变革的最前沿,推动着世界上诸多最具创新性的研究,在人类科技发展、文明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顶尖人才是大学实现变革的关键。施一公指出,西湖大学是应高等教育改革之需,为高等教育改革而生,由留学生发起创办、获得社会力量支持的大学。学校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突出贡献。施一公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是探索一条立足中国、现代高效的新型治理机制,一种厚德担当、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符合规律、激励创新的科技评价标准,以实现原创理论、核心技术的突破,让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中国的大学,让更多的世界级成果出自中国的实验室。
丁奎岭作报告
丁奎岭以《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能力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作报告。他围绕怎样做有组织的科研、做有组织的科研的关键是什么这两个重要问题,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系统阐释,为高校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能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他提出,做有组织的科研,一是建设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二是建设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建设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高校要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丁奎岭强调,有组织科研的关键是形成引人、用人、育人为一体的可持续闭环,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大批卓越创新人才。
王树国作报告
王树国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为题作报告,通过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生动实践为例,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他认为,目前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二十一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深刻变革和必由之路。王树国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途径进行了阐述,提出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部署的战略意义,积极回应世界、国家、社会与人民对发展高质量大学的关切。他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际社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张锦作报告
张锦以《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大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从使命任务、理念思路、路径抓手、典型成果4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北京大学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思考与实践,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方面作了精彩分享。他围绕北大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路径抓手——打造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要用足用好自主权,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协同联动,打造多校区战略纵深;坚持“引育并举”,建强师资人才队伍;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挑战颠覆性、非共识的前沿问题;强化重点基地建设,打造有组织科研“高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校地合作,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张锦指出,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中的“0”和“1”,坚持重基础、强交叉,强化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为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有效贯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锁江作报告
张锁江以《新时代 新征程 河南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为题作报告。他从世界科技格局的变迁、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入手,分析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他认为,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具有真实本领的下一代。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张锁江以河南大学为例,提出了三项重大战略行动,以此对标世界一流、夯实发展基础。一是重塑学科体系。打造新工科/医工交叉学科、郑州高等技术研究院、新文科/文理交叉学科。二是打造建制化团队。实施“123”人才强校工程,培育青年领军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引育方式。三是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四金一高”教育体系,建立个性化、多样化、高质化人才培养机制,打破学科界限、培养拔尖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大平台,构筑国际化开放培养网络。他强调,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技术在变,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育也要进行三个转变,将单一模式培养转变为多模式培养,将学校培养转变为实践培养,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创造,进一步打造开放性、个性化的未来大学教育。
毛杰作报告
毛杰以《发挥龙头作用 深化综合改革 以高等教育创新服务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为题作报告。毛杰强调,创新是高校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紧跟科技前沿、助推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是高校适应时代趋势、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全省高校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现代化河南建设重大需求,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七对关系:把握好创新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高校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重大平台建设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人才引育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本次论坛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论坛还邀请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乔纳森·米希等国外知名高校专家作专题报告。来自河南、河北、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高校、教育行政部门、高教学会领导、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