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_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共话教育强国 | 张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2440    发布时间:2023-08-31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要论述精神,要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深邃意蕴、根本遵循和实践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一、深刻把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形势任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传统大学发展模式和学科分工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因此,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引领支撑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妥善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国博弈的必争要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而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人才在大国综合国力较量与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改变与科技革命兴起带来的人才博弈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更是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我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客观需要,对于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进而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而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纵观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先行引领地位。近代以来,正是凭借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优势,一些国家一举跃升为世界教育强国,进而各自引领本国走在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前列。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更好推进“三位一体”发展,创新是最大公约数,高校是基本单元,学科是最佳交汇点。因此,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对于助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自觉担负起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时代重任。通过调整学科布局,面向科学前沿、国家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的科研,重点推进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的研究能力建设,逐步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通过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培养和吸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创新驱动发展汇聚重要动力。通过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技术转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完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变道超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优势。

二、深入领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根本遵循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进行了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思考和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必须以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建设发展布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汇聚优势学科力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基础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聚焦发展重点难点,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充分发挥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牵引性作用,重点围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自“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不唯数量指标、不唯排名,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为重要任务,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待遇、优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而应当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三、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领导引航,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强基,以现代化治理赋能,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中肩负新使命新责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进一步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断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持续涵育风清气正、团结和谐、追求卓越的校园生态。不断提升基层党建能力水平,着力打通党的建设“最后一公里”,将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对标“国之大者”新要求,着力打造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进一步强化“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锻炼、文化涵育”协同发力,围绕思想引领、专业专长、教育教学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沉浸式教育和激励等方面,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坚持一流教师上讲台,一流教师出教材,构建全过程培养激励机制。在课程设置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课程对标,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书院制育人模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努力推动不同特色的拔尖人才“分型卓越”培养改革工作;深入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改革,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等,打造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勇担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使命。

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瞄准“高精尖缺”领域打造优势学科群。要瞄准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加快学科的分类建设、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学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学科总体布局。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和核心关键领域,对原有传统基础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升级,聚焦“高精尖缺”领域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学科群。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搭建多元化学科交叉平台,完善跨学科人才、资源流动管理体制机制,为孕育新兴优势学科、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派贡献力量。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依法治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创新教育治理,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质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比如,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性建设,善于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治理主体间及主体内部的信息流动方式,既实现服务的数字化,也鼓励教育治理的多元参与;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依托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大学组织生态,增强教育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效能。

作者:张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 | 《红旗文稿》(2023年第15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