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二十大专题 >高教学会之声
高教学会之声
卢晓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742    发布时间:2022-11-08    分享到:

1667893521457944.png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现代化。

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通常包括目标意义和进程意义两个向度。前者意指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标准,包括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同时,这一理想标准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标准;后者指的是达成教育现代化理想目标的过程与途径。不论从哪一个向度看,中国教育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特征。

1.牢牢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土性特征

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样,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不能脱离中国特色。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宗旨,“双一流”建设所确立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建设定位充分体现了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的强调和重视。在基础教育领域,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从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上升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追求相辅相成,既彰显了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公平的共同特征,也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一致。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中国特色,并努力寻求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各国现代化的教育共同特征的一致性,以中国特色表征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特色成就教育高质量发展。

2.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时代高度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逐步确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共识和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教育被置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章节的第一个要点论述的;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则专门设了一个独立章节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作为“最大的民生”给予优先发展,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交叉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实施“强基计划”、推进“双一流”建设等各项重大举措,都从新的战略高度充分彰显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

3.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表明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国策中的重要地位。应当说,素质教育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从“实施”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一方面表明素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时代的素质教育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从二十世纪80年代对掌握学科知识的强调,到90年代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再到今天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本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素质教育仍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基于问题导向强化发展,是当前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取向。同时,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做到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并促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内洽。

4.牢牢把握现代教育的公平性特征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中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在基础教育领域,坚持人民至上,策应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拓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等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切实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着力建立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并对每个层类给予应有的制度支持,让人人都可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进而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体现在诸如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双一流”建设,注重本科人才培养的“双万计划”,注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等。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资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和完成学业的机会。

5.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一致性特征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一致性特征是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以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一致性高度关联的。具体来说,四者的一致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发展科技本身就是其重要功能,“双一流”大学更是承担着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要职能。同时,科技发展与创新也将带来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即科技赋能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在四者的一致性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能否真正成为这三个“第一”,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就很难实现这三个“第一”。如果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那么,教育又是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基础的基础、战略的战略。四者一致性的关键在于创新,即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着力自主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环,应当用系统思维加强有关工作,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整体目标,各个学段协同完成。这就要求教育各个学段摒弃过于狭隘和功利化的目标取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如果说人的成长对教育而言是一个接力和合力的系统化过程,那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更为凸显。因此,亟须推动纵向教育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尤其需要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多方面联系,增进彼此了解,使教育链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链有机衔接,从而增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作者:卢晓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8日 13版)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