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习近平在大会上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引发热烈反响。学咨委委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撰文谈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末实现“立足国内培养博士生”,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要求,就是要通过加快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为此,报告同时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建设途径和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推动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第四部分的题目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开宗明义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工作而言,更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的对各项工作的一个总要求和重要发展理念。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任务紧密相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能够主动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的任务。
高质量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体系,开放既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机制,又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任务,高等教育要保持高水平的开放机制,通过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机制,主动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要扎根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好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深度融入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国际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推进大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中国大学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一流的目标。怀进鹏部长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指出,要大力用好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打造更具国际合作竞争力的留学教育,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引、为我所用。杜玉波会长强调,国际交流合作是大学的基本职能,鼓励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合作的国家,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融合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价值选择、使命要求,指引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持续优化,一流大学建设在理论上,从本土与全球、特殊和普遍、方法与目标、环境和成果、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对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相互关系、建设逻辑和推进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上,从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回应人才培养根本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强师队伍和解决评价指挥棒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显著进展。
通过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促进机制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引领作用,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