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学
谢维和
学会学咨委副主任,《中国高教研究》编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努力建设与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几亿人的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忠于自己国家,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与人民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全依靠别国与他人的教育学说作为中国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引导,是不可能的。我们当然应该坚持对外开放与面向世界,向他人学习,但更必须有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必须立足中国文化本身,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个性化的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同样需要适应自身个性化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与普遍规律;
1965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一段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的片段,非常的精彩。然而,这其中却有一段非常有启示性的故事。按照音乐编导起初的安排,剧中“南泥湾”歌曲是以美声唱法演唱的。但周恩来总理看了彩排以后,决定改为民族唱法,而且点名请郭兰英演唱,由此才留下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画面。显然,反映中国文化与精神风貌的音乐作品,如果用西方的演唱方式表演,尽管也能够产生某种愉悦感,但不能真正表达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歌曲的民族意境。我想,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建设也是有意义的。
努力建设与形成中国的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实际上是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与奋斗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学者们就曾经讨论过 “中国的社会科学”的话题。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的建设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与条件。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坚持中国优秀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由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可以说,建设和形成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势在必行。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