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斌:勇担高等教育使命 奉献教育强国蓝图
杨振斌
党的二十大代表,学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是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大气磅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门作为一个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3月于全国两会上和广东省人大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三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报告所提到的“三个第一”,应当是基于总书记所强调过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基本共识之上的。我认为,为了坚持和发展好这“三个第一”,我们要有“教育是第一根基”的强烈责任意识。因为科技、人才、创新都要基于教育,教育质量提高了,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拥有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这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全面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一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靠什么样的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学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不遗余力地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的战略选择,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强化因材施教,分类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真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就业引导,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将创新摆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10年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进一步主动面向世界前沿,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体制机制探索;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之重器,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国家决策能力,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在“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国内一批高校在可比指标上已经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从“数量积累”到“以质为先”;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大学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之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丰富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国大学独特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