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届高博会系列报道之十三】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5月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承办的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在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顺利召开。论坛聚合了产学研的各方力量,共同探讨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话题,共享了数字艺术前沿资讯与优质业界教学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会长黄心渊出席论坛并致辞,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学院院长沈旭昆,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淮永建,青岛大学教授邱秉常,以及来自动画与数字产业界的资深从业者参加论坛并作报告。
黄心渊指出,我国当下的数字艺术教育亟需探索建立与智媒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范式,需要走向文工交叉、艺工兼修,文艺工打通进而走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发展之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积极探索“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在“文工艺”小综合的专业建设背景下,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迸发出了强劲的专业力量与育人成效。面向未来,期待能与业界合作伙伴一同搭建起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努力提高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整体学科水平、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徐迎庆作题为“学科交叉与创新设计”报告。报告围绕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实践经验展开。作为清华大学首批独立自主二级跨学科交叉实体的实验室,未来实验室致力于探索在学科交叉方面突破创新,同时也希望未来实验室能够成为清华大学交叉学科一个选育站、孵化器、过滤器,并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
沈旭昆作题为“理工科大学背景下的数字艺术教育思考与实践”报告时指出,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规避传统专业取向单一、口径较窄的弊端,同时注重艺术教育培养、遵循艺术教育规律。
淮永建作题为“VR+主力数字艺术教育与产业”报告时指出,数字艺术教育未来发展具有三个趋势,其一是未来世界是数字化世界,所有的艺术创作,可能面临的是一个多维空间;其二是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未来艺术创意需要智能化驱动;其三是艺术创作的新技术、新媒介手段会带来巨大的创作效能影响。
邱秉常在“新时代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报告中,结合在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年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及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通过案例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前创新工场AI工程院副总裁吴卓浩在题为“智能产品与AI设计”报告中,以“AI创造力”为核心,探讨在AI时代,人类与AI相比有哪些核心竞争力;AI创造力是什么,又会如何赋能人类;AI创造力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培养具有AI创造力的人才等问题。
Epic Games虚幻引擎大中华区教育经理褚达以“虚幻引擎在动画及数字媒体教育领域应用流程”为题作报告。虚幻引擎是全球开放、先进的实时3D创作平台。经过持续的改进,它已不仅仅是一款游戏引擎,还能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带去无限的创作自由和空前的掌控力。虚幻教育工作者们正在用不同的形式推动实时3D领域的创新教学。
强氧科技运营总监、资深影视制作策划人钱晓勇作题为“融合时代的CG”报告。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国内CG行业从上世纪末到当下的成长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英雄体育VSPN联合创始人兼COO、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郑夺在“电子竞技与数字艺术教育”报告中,深入阐述了电子竞技的概念,区别了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实践,提出了电竞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以及电子竞技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论坛同期举行“智能媒体时代的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主题沙龙对话。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新科技的涌现,数字艺术等领域的生产方式、媒介形态、传播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受众的审美趣味正在发生变化。“人文为本、技术为用、艺术为法”已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典型特质。本次论坛正是基于上述学科生态变化,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于国内首次举办数字艺术专业领域研讨会。与会嘉宾以及现场观众围绕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如何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组织模式;如何引入业界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创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高校教师以及相关从业者近200人参加了论坛,6.3万名观众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