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敏:在疫情大考中提升治理能力
本文系作者在“主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曹淑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系化开展各项工作,在疫情大考中快速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一、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政治保证,并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全面加强。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防控领导和工作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保护校园,关爱师生”总原则,建立“一办十二组”专班专组工作体系,坚持每天召开专班会、每天形成工作专报,根据中央和上级要求系统制定、及时更新防控措施,在每个重大节点召开全校干部大会部署传达。学院层面,成立书记、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置工作专组,细化具体任务。在支部(系所/班级)层面,上传下达、高效运转,做好传达要求、思想引领、关心关爱等各项工作,确保落实到每名师生。
二是构建党政协同、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模范执行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在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三级体系下,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和党组织会议制度,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学校层面建立分党委书记联席会、院长联席会和管理服务联席会三大会议机制,学院层面建立支部书记联席会/系主任联席会机制,进行学习、通报、交流和部署,有效破解“中温下凉”及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及时传达中央和上级精神,协调推进工作落实。
三是实施覆盖全员、直达一线的“学习日”制度。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学习日”活动,学校统筹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以支部(系所/教研室/班级)为单位开展,构建了以师生为主体、集“理论学习、业务交流、工作部署、听取意见”为一体的机制,覆盖全部单位、所有支部、全体师生。每单周三下午开展,上传下达、相互交流、统一思想,真正实现把中央精神和学校部署安排及时传达到每一名师生,凝聚发展合力。
二、完善分级分类的师生思政工作体系
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关心关爱、强化思想引领与落实防控要求结合起来,全方位做好师生思政工作。
一是在关心关爱师生中落实防控要求。校领导、各学院班子成员、辅导员分层次全覆盖联系师生,每日掌握健康情况、位置信息。按照中高风险地区、境外、在校等情况,区分确诊、密接、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类别,对重点关注师生实施“一人一组一策”。坚持细致、温馨,做好毕业工作,寄送学位服,举行线上毕业典礼“云端拨穗”,开展30小时慢直播、两校区灯光秀等。
二是构建“三横三纵”学生工作体系。将疫情期间关心关爱做法上升为分级分类工作机制,针对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实施全员摸排、实时更新,分级分类建立台账,落实“一人一策”。细化以校、院、班为“三横”,党、学、团为“三纵”的学生工作体系,实现上下贯通、分级负责,并将这套体系运用到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等各项工作,实现思政工作常态化、精准化。
三是建立教师工作体系。压实学院职责,建立“分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院领导、系所二级机构负责人”三级教师工作体系,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明确信息摸排、重点关注、思想引导、服务保障等4项工作内容。针对涉及心理异常、导学关系、师德失范等情况的教师,分级分类排查,落实“一人一策”。制定分级分类加强对教职工的关心关爱及谈心谈话制度。
三、以信息化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学校着力建设“智慧北航”,以信息化带动协同化、服务化、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北航”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强有力支撑作用,并已引领提升学校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全面摸排和实时更新数据。全面排查每名师生情况,全方位统计每个防控单元情况,建立了清晰准确的工作台账。5天时间开发出自动定位的“疫情防控通”小程序,全体师生每日打卡报平安。建立学院上报、“防控通”记录、校门、楼门和校园卡消费数据“五道防线”,各类数据实时更新、交叉比对、相互印证。以精准防控倒逼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全校数据互联互通。
二是加强校园防控。运用人脸识别测温技术,入校入楼刷脸、刷码、刷卡通行,人员在校情况实时掌握,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根据防控需要,以2天开发一个的频率,上线返京离京、医学隔离、实验室开放等15个小程序。开发“学生出入校”小程序,掌上办理,便捷出行。
三是支撑学校两校区“双核”发展。首次两校区同步互动直播举办开学典礼,1万名本研新生共同参加。全面启动视频会议系统,两校区多会场同步参会,保障各项重大工作顺利推进。建设智慧教室,积极探索开展两校区公选课。全面实现科研业务网上办理。智慧校车预约、学生宿舍线上调配给师生提供极大便利。
四、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进重大工作
学校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积极推进各项重大工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加快“双一流”建设。
一是深化学科交叉。落实“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推进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建设,构建了“学科-机构-平台-空间”四个布局。五大学科群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疫情期间各学科群共召开31次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定位、聚焦重点、促进交叉,强化空天信融合特色,形成了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体系。
二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聚焦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领域,深化跨学科机制,打造科研创新特区,强化学校层面的组织、推动、资源配置和校企协同,努力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打造“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科技创新“北航模式2.0”。比如与中国航发联合组建实体化的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瞄准第六代+发动机前沿问题,推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学科交叉研究。
三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将好做法上升为长效制度、机制、体系,才是真正的治理能力提升。及时总结疫情期间相关经验做法,包括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学院一级的责任等,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制度。
四是构建共性体系框架。深化“四个体系”(组织体系、任务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和“两个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即校党委/行政、分党委/学院、师生支部/系所/班级三级,任务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分别明确“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实现中央和上级要求在学校落地落实。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信息化建设支撑引领,整体提升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