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胡建华:关于大学评价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556    发布时间:2021-03-02    分享到:

“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系列报道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1614674209562948.pn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建华

评价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期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今天我从大学评价国际化这个角度来谈一点认识。

一、大学评价国际化的出现

关于大学评价何时出现,研究者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共识之点是,21世纪之前的大学评价基本上是以本国大学为对象的,可以称之为一国内的大学评价。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心理学者James Mckeen Cattell在20世纪初出版的《美国科学者》(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一书中依据对部分美国大学的教师科学研究的评价,排出了科学领域最强大学一览表,这是最早的大学排名评价。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推出最好大学排行榜,开启了美国大学排名评价的新时代,对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之后,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大学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一些大学评价超越国界,评价机构对全球的大学进行排名评价,推出了世界大学排行榜,使大学评价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率先推出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2004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联合推出“THE-Q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0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QS结束合作,各自开始单独进行世界大学排名。2008年,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推出了莱顿大学排行榜,对世界1000所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排名评价。2009年,土耳其中东理工大学推出大学学术研究排行榜。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了全球最好大学排行榜,对世界500所大学进行排名评价。

二、大学评价国际化的实质

上述这些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出现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增添了新的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初的表现主要是科学知识、大学教师与学生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而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无意中形成了一些评价大学办学的国际标准,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实质是评价机构用一个尺度、或者说一个国际性的尺度(当然各评价机构的尺度有所不同)去评价不同国家的大学。因此有必要对作为大学评价国际化主要表现形式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排行榜)保持一些清醒的认识。

三、大学评价国际化的特点

1.科研偏好。从现有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来看,大多数与大学的科学研究相关。上海软科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荷兰莱顿大学对大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排名、土耳其中东理工大学的大学学术研究排名自不待说,这几个大学排名顾名思义就是以大学的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为对象的。在其他几个世界大学排名中,也可以看到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指标居于主要地位。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本上是以科研指标为依据进行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其排名评价指标与权重如下:研究的国际评价(12.5%),研究的地区评价(12.5%),论文发表数(12.5%),论文被引用标准指数(10%),论文被引用总数(10%),高被引论文数(12.5%),高被引论文数的比例(10%),国际合作(10%),授予博士学位数(5%),教师人均授予博士学位数(5%),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达到80%以上。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科研偏好”的特征对大学办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一些大学“改变了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平衡,重心从本科生移向研究生,学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的资源投入向科研产出更多的领域,向那些拥有能够提高排名指标的教师的部门倾斜”。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科研偏好”的特征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反映出大学教学评价(排名)的困难。大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大学中人的活动成果的评价来实现的。论文作为大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成果,依靠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可测性、可比性、国际性成为十分恰当的评价对象。大学教学活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通过几年的大学教育,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得到了什么,作为个体的人又获得了哪些成长,显然这样的大学教学活动的成果是很难测量、比较的。这或许是各评价机构在进行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时避开教学、偏重科研的考量所在。

 2.英语偏好。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基本上是以英语文献与数据作为基础的。尽管近代以来母语早已成为各国大学的教学语言,但是由于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科研偏好”,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英语文献自然成为评价机构衡量与比较不同国家大学水平的基本依据。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英语偏好”特征使得非英语国家的大学与英语国家大学相比在评价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非英语国家的大学若要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获取好的排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多录用能够用英语开展研究并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可以这样认为,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更加巩固了英语在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术界与高等教育界的“中心—边缘”构造。

3.理科偏好。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库尤其是论文的数据库大多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因此“理科偏好”或许是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又一特征。例如,美国科技信息所(ISI)推出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具有很大的影响。该数据库分22个学科领域,依据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项指标,对全球高校的学科领域进行统计评价,统计数字每两个月更新一次。而这22个学科领域中,20个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只有经济与商业、社会科学总论两个领域。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理科偏好”特征对大学的学科调整与重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理科偏好”特征的产生虽然有一些诸如自然科学的数据容易获取、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难以测量等客观因素,但是大学作为传承与发展人类知识的重要组织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组成的,偏重自然科学一隅而看轻或忽略其他,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在整体上失去了客观性呢?

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出现虽然只有短短10多年时间,但是四大排行榜(上海软科、《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已经对一些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众多大学的办学理念、方向和行为,普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识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的观点是,我们在看待这些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排名,或者所谓四大学科排名的实质及指标体系有一个比较正确、清醒的认识,不要被排行榜所左右,否则我们就会失去方向。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