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工字厅不空转”:大学治理的故事与启示
本文系作者在“主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谢维和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工字厅”是清华大学的一处文物保护建筑,是一座气韵内敛的典型中式古典建筑,门前匾额上有清咸丰皇帝亲书的“清华园”三字。它曾经是清朝某皇亲的王府,如今是清华大学党政机关的办公室,是学校决策机构的象征。而所谓的“不空转”,则指的是学校的决策能够有效地得到基层院系的执行与实施,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改革发展。“工字厅不空转”则是清华大学多年来学校治理的基本经验之一。
众所周知,大学治理中有一个非常特别且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即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及相互关系。它既关系到大学建设中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涉及到充分发挥不同院系学科自主权与积极性的问题,对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是大学治理中十分重要和具有高度关联性的问题,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不同大学与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经验与看法,有的主张应该以学校为主,有的认为应该以院系为主,可谓是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实践。而“工字厅不空转”则是清华大学在处理这个矛盾中的一点体会。
记得在一次北京市各大学领导的工作会议上,某大学一位熟悉的学校领导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谢校长,你们清华的校领导可是有职有权,说话算数呀!我当时笑了笑,未作回应。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位外校的领导真是一语中的地说出了清华大学治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与优势,即学校运行中学校与院系的协调性,即“工字厅不空转”。在我自己的工作印象中,在清华大学,学校的决策通常都能够很好地在基层院系中得到落实与执行,并产生积极的效果。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体现了清华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中一个非常符合大学治理规律与学术机构特点的办学经验,即“基层出政策”。
这里,有一个十分典型的故事。在清华大学迎接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有一件事让学校领导踌躇不已。根据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规划,2011年既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日子,也是完成第二个九年阶段性目标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的时间节点。这里所谓的“跻身”,当然指的是清华大学的某些学科或在某些学术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动员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冲刺”,并且以客观事实证明学校确实已经实现了“跻身”的阶段性目标,成为学校领导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此时,有两个院系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注。
其一是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国际认证。这个学院在老院长朱镕基同志的领导下,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化建设。从21世纪初开始,经济管理学院就积极认真准备,在中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率先申请进行了国际认证,包括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与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的认证,并且取得了成功,进而得到了国际工商界与工商管理学术领域的认可,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学院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其二是工业工程系的国际评估。时任系主任的美籍教授萨文迪先生邀请了国外若干位知名的工程院院士来清华大学,对工业工程系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进行现场考察与学科评估。经过非常严格的评估程序,国际的学术权威们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工业工程系的办学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们也非常中肯地指出了该系学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工程系的建设。
这两个基层院系的做法与成功经验给了学校领导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国际认证、评估或同行评议等第三方评价的方式,检验清华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效,并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何尝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于是,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从2009年3月开始在有条件的院系进行学科的国际评估。这个决策很快得到了许多院系的响应,包括理工科、医学与文科的院系,甚至是艺术学科,都积极准备,以评促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评估。至2010年12月底,全校共有12个学科完成了国际同行专家的现场考察与评估。全球近百名国外著名学者参与了这个工作,他们非常客观地对清华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也对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提出十分中肯的学术性建议。无疑,这次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国际评估当然是非常客观地证明了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以及部分学科已经“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同时,它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学治理中“基层出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学校与基层院系之间同心协力谋发展的实现机制。
其实,清华大学这种“基层出政策”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已经是清华大学百年办学中的文化传统之一。早年梅贻琦校长长校期间,就常常邀请有关教授在家里聚会,利用吃饭的机会,听取大家对学校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并综合教授们的主意形成学校办学的政策。而他的治校名言之一就是“吾从众”,这也是他能够在清华大学长期担任校长,并得到大家充分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独有偶,清华大学著名校长蒋南翔也是如此。他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就经常深入基层,从基层中学习和发现经验,提出了很多至今仍然影响清华大学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与传统。而“基层出政策”则是他非常基本的方法论之一。实际上,这也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后来,尽管蒋南翔已经担任了国家高等教育部的部长,他仍然兼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每逢周末便回学校召开会议,了解基层的情况。而这种“基层出政策”的治理机制正是清华大学能够有很高的办学效率的重要原因,是清华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
其实,大学治理中学校与院系的协调,并非仅仅是责权利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决策能够符合基层院系的实际,代表教职员工的愿望,将学校的发展与院系的利益结合起来,由此真正实现大学治理中的共治、共建、共享。而这正是“基层出政策”的学术价值,是“工字厅不空转”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