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义: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本源性依据及实践方式
本文系作者在“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汪明义
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不安宁的世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世界”成为当今各国政要必须面对的时代难题。用什么理念来引领全球化的前行方向,如何为全球经济复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世界文明秩序重塑提供方案,也成为世界的呼唤。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全体大会上表示,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人类智慧的花朵,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一、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本源性依据考察
(一)大学探索知识创造的世界性及价值观塑造是其本源性依据之一。体现在三个视角:一是大学的知识发现使命和育人责任;二是中世纪大学知识教育的人类学象征;三是近现代大学民主和科学的共同价值观形塑。
(二)大学探索创造人类共存的文化意识宇宙是其本源性依据之二。我们有两个宇宙,一个是人类的自然物质宇宙,还有一个抽象宇宙,就是人类的文化意识宇宙。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向世界敞开的生成性进程以及所呈现的文化空间,此三者整合生成的精神形态,我们称之为文化意识宇宙,包括民族文化意识和人类文化意识,大学在这两个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大学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开放性方式
大学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开放性方式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新人。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基本要素。作为中国的大学来讲,不仅要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还要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二是以探索创造新知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认知难题。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作用,不仅要解决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同时要探索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共同面临的认知难题,正如当下抗击新冠肺炎需要全世界的力量共同努力。
三是以更开放的姿态服务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大学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胸怀融汇不同文明,更好地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以返本开新中华文明,实现美美与共的卓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发展的思想智库,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方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宏伟愿景。
五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开放地借鉴其它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更能增进人类福祉、推动世界进步。
三、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行动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学更责无旁贷,理应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奋斗者、创新者、思想者。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一是对大学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进行系统的论述,观点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和《探索与争鸣》等刊物上。
二是学校先后两次举办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峰论坛,并与韩国延世大学和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成立“SKY”联盟,弘扬人类共同的精神。
三是从理论层面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的指标体系,包括政治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安全维度和生态维度,来推动“人类共同的利益”,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实现。
四是学校组织力量,积极编撰包括《实然与应然: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哲学思考》《和平与发展: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愿景与目标》《民主与自由: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与精神》《公平与正义: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与规范》的通识核心课程教材,以此培育青年学生“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总之,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通过探索真知推动解放、发展科学破除愚昧、创新技术摧毁障碍、传承文化培固良知的多元方式,创造了人类赖以共存的文化意识宇宙,与物质的宇宙比肩而立。大学的知识教育实践与其文化意识宇宙的建设,共同构筑起了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本源性依据。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其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