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旭:扎根大地 协同创新——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系作者在“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乔旭
今天的报告主要分享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究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一、审问:探索大学之问
首先,有三个大学之问:一问大学之发展——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的源动力和根本规律是什么;二问大学之教育——我们的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问大学之创新——我们的大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创新。
关于这三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考察北京大学时,要求“扎根大地办大学”,回答了大学发展之问;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回答了大学教育之问;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回答了大学创新之问。
这是党中央和国家布置给我们高校工作者的“命题作文”,为新时代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慎思:确立需求导向
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学校坚持扎根大地,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鼓励引导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装置上、产品中,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国内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大众的期望普遍还不相适应,高校运行的内向化与创新活动市场化还存在矛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还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此,高校要主动跳出“自说自话”“内向循环”的“深井”,到国家、区域、产业等外部发展大局大势的广阔天地中办学,以需求为导向认识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任务,看看大学发展的“井外之天”。高校如何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呢?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出现的三种大学形态,创业型大学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这样一种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在近期党代会上明确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希望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学术转化为服务,从社会支撑机构升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三、笃行:践行创业方案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系统设计、先行先试,逐渐形成了一套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南工大方案”。
1.聚焦供给侧改革,“靶向式”输送人才
一是在营造产业人才新生态上下功夫。“靶向”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新增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融通”培养产业精英,20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等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二是在打造拔尖人才新样板上下功夫。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医工所合作开设“英才班”,培养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
三是在开拓技术人才新境界上下功夫。建设校企合作开放式联盟,打造一体两翼的产业学院生态。入选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培养了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中国建筑董事长周乃翔、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泸州老窖董事长刘淼、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陆建新、“两山”医院总指挥陈卫国等为代表的人才。
2.聚势学科一体化,“共振式”赋能产业
探索以内涵建设一体化为核心之义、学科团队一体化为落脚之点、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之根、科学管理和资源配置一体化为保障之基的“四位一体”学科一体化建设模式。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四个学科排名ESI全球前1%。学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强化“化工+”学科建设,推进本质安全与绿色智能;组建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推进以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过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
3.聚合全链条创新,“嵌入式”对接需求
一是原始创新,做深做精。建立“0-1-N”的成果产出机制,构建全流程完整创新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促进成果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期刊论文8篇,子刊论文68篇。
二是标志成果,顶天立地。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项,国家基金重大重点及人才团队项目23项。学校科研成果各级各类科技获奖151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力石化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成果转化,实干实效。获批全国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十三五”以来,申请专利3785项,授权专利2242项;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优秀奖1项;建成15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南通、苏州、连云港等地建设产业研究院;衍生了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能源等为核心技术的100多家学科型公司。
四是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作为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唯一高校试点单位,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颁布了60余个政策办法,优化人才、信息及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学校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4.聚力区域性互动,“扎根式”服务地方
一是服务产业。面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学校所能对接区域所需,提出一个学科面向一个行业、一个学院面向一个集团公司、一个课题组面向一个企业。开展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减少“三废”排放近万吨,取得经济效益超亿元。参与化工产业集团化、专业化发展规划,化工产业布局研究等工作,建言献策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携手省工信厅联合开展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探索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江苏经验”,擦亮服务地方“南工大品牌”。持续加强与中国建筑、中石化等的校企合作。
二是服务区域。打造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与国家江北新区、南京市鼓楼区等达成战略合作,建设龙华智谷、工大硅巷。参与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共建16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南通高等研究院等特色智库,为城乡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精准扶贫,科技援西。开展藏区农村饮水水质提升工程;响应对口支援西部科技创新精神,推进与陕西榆林、鄂尔多斯、宁东等煤化工基地合作,践行“山海之约”。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建设“南工-滁州科教城”,打造跨区科技合作示范区;发起“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探索区域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开展“扬子江流域重化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为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实现了膜分离技术、“生物+”技术、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一大批原创理论研究的突破,在利用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国家及江苏省领导的高度评价、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乘风好破浪,创业正当时!南京工业大学会坚持把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为回答好新时代大学之问、描绘好创业型大学蓝图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