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良: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导语:11月9日,为探索城市与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发表精彩致辞。
张大良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今天在 “一城人文古韵,千年山水洲城”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成功举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和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本次论坛以“共生,共兴,共荣”为主题,以“城市与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展开研讨,这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城市、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蓝图,构建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城市与高校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融合发展成果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一部高等教育发展史也就是一部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它贯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各个阶段,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因为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镇,高校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双向赋能、双向服务是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城市的产业、商贸、金融、交通、医疗、住房、社区建设,既保障了高校的办学需要,又对高校提出了服务需求;城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对高校提出了服务需求,又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
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高校群”伴随着“城市群”发育壮大、形成规模。比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俗称的“华五名校”——浙大、复旦、上交大、南大、中科大。长三角现有几百所高校,其中35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有8所高校被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长三角以“双一流”高校为核心层、由几百所高校组成的“高校群”,对“城市群”发展具有超强的服务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大国之重器,是高端人才、前沿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的领头雁、排头兵,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重大科技成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些高校将在“城市群”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组建时,合肥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比较落后的,经过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半个多世纪风雨携手、同舟共济,合肥把倾城之爱给了中科大,中国科大让合肥这座城市的脚步更加矫健,为合肥增添了创新气质、增强了科创实力,为合肥的创新赋能。仅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科大对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合肥凭借科研、政策的优势异军突起,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高居第5位。而前5位的城市中有3座是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就是得益于“华五”等名校的人才、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城市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互利共生。比如,长沙是科教力量比较雄厚的城市,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的新阶段,科教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对高教、科技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城市与高校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一方面紧密匹配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大做强做优城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又合理配置有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资源,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再比如深圳,过去被认为是最缺高校的国际化大都市,近10年来,深圳积极引进高校,补足高教短板,已经吸引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名校在当地设立校区,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进一步凸显了城市平台效应,城市与高校之间,进入了共生共兴共荣、相互成就的新阶段,既加大了对高校的办学资源投入,又紧紧依托高校推进城市现代化。
名城孕育名校,名校成就名城。面对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并存的“十四五”,城市和高校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推动双方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当前,推进城市和高校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在思路上要强化“四个聚焦” :一要聚焦未来、加强顶层设计;二要聚焦重点,促进优势互补;三要聚焦资源,提高配置效能;四要聚焦目标,推进机制创新。在工作上要找准“五个结合点”:一要找准双方战略布局上的结合点;二要找准双方协同育人的结合点;三要找准双方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四要找准双方汇聚人才的结合点;五要找准双方为民造福的结合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全国性、学术性社团组织,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行业监测等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服务高等学校办学实践,服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为城市与高校双向服务注入新动能。
我们将专门立项研究城市与高校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支持研制“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指数”,建立“城市与高校互动指标数据库”,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多维指标测评,推进高校和城市发现自身特长,找准高校办学特色定位和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促进两者达成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协同性,为高校和城市双向提升服务能力加油、助力。
我们热切希望今后有更多城市和高校领导参加论坛讨论,进一步推动城市和高校发挥互补优势、加强互动交流、深化互助共建、实现互促共赢。
最后,衷心祝愿“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