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学学术研究 服务教学改革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实践经验总结报告会”纪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列表页
为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求,促进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学术研究、提升教学改革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汕头大学承办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实践经验总结报告会”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汕头大学举行。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郑德涛教授、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教授,学会高校管理分会理事、南京大学原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原院长叶飞帆教授特邀出席会议并作专家评介。汕头大学副校长温小波作开幕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作会议总结。学会秘书处学术部主任高晓杰、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蔡映辉等分别主持会议。来自全国高校350多位代表参会。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的后续工作,会议在优秀成果中精选9项成果负责人到会报告。9项成果涵盖高等学校内部推进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反映了高校、院系、学科专业各层次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实践成果,以便为更多高校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案例经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刚教授报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数字营销实战教学改革与实践》。他在报告中给出了通过教改实现“课程即实战”的主要办法:一是引入真正的广告主、真正的广告技术平台,把真实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掌握大数据营销实战操作;二是把大数据广告平台工具、智能化营销传播技术应用等引进课堂,进行前沿技术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三是实施团队管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战竞技;四是形成学校与各合作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模式。报告展示了实战教学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一是理念上引入创意传播管理理论;二是形式上引入大数据实战营销,实现课堂与实践的接轨;三是管理上实施团队负责制和小组互评;四是合作上实现广告教育、互联网平台与企业的三方协同联动。
评介专家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改项目做出的实践探索。郑德涛教授指出,新形势下应用型学科改革的深入需要找准改革的突破口,遵守学科及教学规律、利用新技术提升教学改革;需要改变观念,通过校企合作,走实战路线;注重将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凝练提升为理论体系。桑新民教授指出,教改项目处理好了教学与学术、专业学科历史与前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关系。同时,教改项目中强调了要推动教学改革模式在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际间的迁徙。叶飞帆教授指出,该教改项目体现了“新”与“实”的特点。“新”指的是应用型专业适合激变的社会做出调整与变革,“实”指的是所有问题均面向真实世界,通过综合化课程以及产教合作进行实战,降低实战风险与需求的矛盾。
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蔡映辉教授报告《课内外一体、四年一贯制打造汕头大学整合思维人才培养特色》。报告全面介绍了汕头大学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措施:成立整合思维教学发展机构、开设全校性思维必修课程《汕大整合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植入整合思维能力培养内容、举办整合思维新生培训工作坊、将思维训练融入各项学生活动、建立教师教学实验交流平台。他还全面介绍了汕头大学整合思维教育的创新点:理论基础上融合了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培养体系上实现了课内外一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基础教育和实践实战相结合;教学模式上为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方法基础上实现了“定义-收集-创造-执行”。
评介专家赞扬汕头大学教务处的改革探索独具特色,肯定了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指出教务处是保障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郑德涛教授认为,汕头大学改革实践之所以成功,一是学校、机关、院系理解教学改革在学校综合改革中的中心地位;二是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协同行动;四是学校体制机制完善,各方面评价机制改革同步跟进;五是营造了教学改革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桑新民教授建议汕头大学改革要注意选取、追踪具有长远效果案例进行总结。叶飞帆教授肯定了整合性思维改革的引领性作用,建议各学校、学院及科层积极学习借鉴汕头大学教学改革的丰富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育培训部吴静燕主任报告《儿科学网络公开课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吴静燕主任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学系混合教学模式的建设情况:课程内容设计——网络在线课程、翻转课堂以及在线交流平台;课程建设周期——内容整理、中期拍摄、课程网络课程化制作、课程审核以及平台测试;课程模块——儿科学绪论、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学、营养及营养性疾病、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肺结核、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青春期医学;课程学习管理——设计任务点,采用闯关方式;进阶作业与诊断性测试。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点体现在:“先学后教,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网络平台授课和“翻转课堂”搭建了课堂内外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自主选择教学视频、同教师的交流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掌握及消化;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教师寻求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评介专家针对医学领域改革的特殊性,强调要重视教育规律、重视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改革、重视各部门的统筹推进,肯定了复旦儿科学教学改革中体现出的课程、教学方法等的综合改革价值,肯定了信息化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同时专家们给出几点建议:教学改革应兼具教学与学术,把握学科发展历史同学科前沿发展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大数据采集等信息资源和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局限于翻转课堂;如何培养翻转课堂及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适用性是关键;复旦儿科系应依托复旦大学的优势,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研究资源整合以及技术优势,同世界同类课程联手,把教学改革推向更深、更广范围。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张健报告《传承创新、固本强基、创建“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报告详细介绍了教师教学培养体系“五阶梯递进式”的内涵:第一阶梯是新入职教师的集中教学培养,包括培养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青年教师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试讲、青年教师小组讨论及发言等四个环节;第二阶梯是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合格助教”,青年教师全程观摩学习主讲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同时找三到五位专家对没有通过考核的青年教师实施“精准扶贫”;第三阶梯是培养称职的主讲教师,强调课程设计及课堂组织,强化督导对青年教师的保驾护航作用;第四阶梯是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两年,解决青年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同时实施青年教师间的对比教学;第五阶梯是以培养教学名师为目标,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成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评介专家肯定了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五阶段递进式”教师教学培养体系的可贵经验。一致认为: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在当前“双一流”背景下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体系具有超前性;该培养体系具有交通大学的特有风格,将工科思维和工科文化迁移到教师培养和教师管理的实践中,防止了教师发展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注重发挥老教师作用,将老教师的教学使命感和责任心传承给青年教师;同时一些做法跳出了交大的特殊背景,具有普遍性和推广意义。专家们给出了几点建议:加强教师培养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搭建新老教师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发挥多学科的力量;培养体系的五阶梯“递进”亦可拆分为五大模块,独立或并列实施;培养体系中注重加强教师的人文情怀;加强学术团体的培养,促进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促进教师团体中的合理分工,助力青年教师发展。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报告《对分课堂:本土原创的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张学新教授指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核心特点是将内化吸收过程安排在课后,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关键创新点是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他指出,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课前准备——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学情和环境;课堂讲授——教师课堂讲授的原则是精讲和留白;课后作业——教师布置“微作业”,作为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和教师总结;成绩考核——平时学习落实到多次性的小作业和常规性的小组讨论上。
评介专家充分肯定了“对分课堂”的教改实践创新,认为对分体现了责任和权利的对分,减少了教师的低层次重复性劳动,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是传统课堂的转型;对分课堂成功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创新及模式改革中,实现了普遍性抽象概念同各个学科的结合;对分课堂的推广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同时,专家建议要作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课堂物理空间布局的对分、如何准确概括提炼“对分课堂”的有关概念、如何积累成果案例并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进行大范围推广。
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魏俢亭教授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探索》。魏教授从四个层面介绍了山东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模式:学校层面,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小组,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问题分析和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部署。其中,基于布卢姆理论的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包括梳理知识点、编写教学目标、构建知识认知二维表、编写测评方式、拟定教学策略及编排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学院层面,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组,按照顶层设计要求,制定本学院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教师层面,学校搭建各种平台、组织专家报告和教学沙龙,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生层面,面向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评介专家肯定了山东理工大学混合教学方式的整体综合改革,同时建议继续细分学科专业深化改革实践。桑新民教授立足中国教育信息化近二十年历史的实践探索,结合国外幕课、创客发展经验,概括性地指出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校长、党委书记的推动,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认为创建微课是地方院校信息化推进的有效途径。
南开大学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黄青报告《南开大学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以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带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南开大学旅游实验教学中心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措施有:一是建设理论联系实践的旅游实验教学体系,包括软件模拟实验教学、酒店餐饮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大数据与智慧旅游、旅游规划实验、会展实验、创新创业实验等7大模块;二是量化教学评估指标,使用Cesim模拟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同时重构教学评估体系,注重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多样化知识的融合。可量化的教学评估测量指标,包括教学方案、教师专业背景、实验设计、实验完成质量、基本文本、课下学习和学习监控等7个评估模块;三是在各个教学模块中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在模拟教学模块,学生基于企业管理模拟系统组成管理团队,执行运营管理决策,创造利润。
评介专家充分肯定了该教改实践的突破性进展。郑德涛教授肯定了实验教学中心重视课程及创新教育、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及内容细化、践行协同育人的模式、探索实践教学定量评估方法。牟延林教授指出,当前文科实验室建设是高校的短板,文科类的综合型实验室一直没有突破,南开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人文社科类应用型实验室的尝试与突破,处理好了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的关系,实践了模型计算学生完成度与适应性、计算教学成本的创新尝试。部分专家提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提法还值得推敲,赞成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概括。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巴志新副教授报告《基于江苏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建设综合改革》。报告介绍了材料类专业建设综合改革的措施:一是以产业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特征指标——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公共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二是推行学历学位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为主的柔性化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拓展构建课程体系并优化内容;四是优化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综合实验周形式开展综合性实践、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及岗位能力培训特色项目;五是构建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的综合训练和体系化的科技竞赛,构建指导平台、实践平台、管理平台和知识平台为支撑的创新支撑体系;六是增强材料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强化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七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八是强化资源共享,搭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包括在校内建设多个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集实习、就业等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评介专家充分肯定了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教改经验的理念、措施、方法,认为该教改经验顶层设计好、操作性强、成效显著,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遍意义,值得面向全国高校推广。牟延林教授指出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类专业建设综合改革的转型,是真的服务国家和行业的需求、是真的教学转型升级、是真的服务学生成长、是真的服务地方与产业。郑德涛教授围绕产业转型与高等教育互动提出五条建议: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调整建设机制;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成果创新、凝聚高水平教师;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关键点推进;以课程建设的模块化教学为着力点;以名师上讲台方式带动教师成长及教师队伍建设。叶飞帆教授指出,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改革,可以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模块化课程设计体现了以结果为导向的OBE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过程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专家们建议:关于工程能力与职业道德,建议专业课与思政课衔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加强思想品德建设,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建设思想品德。同时工程类应用型专业的转型过程,要做好教师评价。
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易红卫报告《湖南工学院BIM教学改革——以跨专业毕业设计为突破口》。报告介绍了湖南工学院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一是开设BIM课程,以BIM理论教学为主,传授部分BIM的实务及软件操作;二是在现有课程中植入BIM内容,而不改变原课程选修或必修的性质;三是开设BIM专题讲座,主要邀请业内BIM专家讲座;四是以课题带动教学、引导培养BIM教师队伍;五是与软件公司合作,引入软件技术专员培训专业教师操作能力。
评介专家肯定了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经验。牟延林教授指出,建筑设计专业是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很好领域。湖南工学院的BIM教学改革以小见大,全国各高校可以考虑如何将教学改革理念、原则、资源、思路有效组合,达到教学改革的最佳果。
此次报告会获得参会专家及高校代表的高度认可,取得圆满成功。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报告会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会议收获巨大,愿将此次会议成果带回高校,帮助更多教师持续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叶之红副秘书长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报告会是对十九大报告中“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具体落实举措,也是落实新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找准职责定位,把握服务面向”要求的积极行动。在宣传推介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立足发现和培育更多更好的优秀教学成果,会议本身也是教学学术研究的极好探索。在“服从和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聚焦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改革创新等目标任务的落实上”,将继续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