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届“高博会”系列报道之三
新工科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建设“三部曲”,再到全面发力,新工科正在形成高度共识,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主动变革,不断破除专业分割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化被动适应为主动支撑引领。
11月1-2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的主论坛之一,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顺利召开。教育界、产业界代表1000余人齐聚金陵,以“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质量、能力与创新”为主题,聚焦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与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布局与建设多个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助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工程教育再出发。大会主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和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主持。
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出席主论坛并致辞。她表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工程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精准的定位和更大的力度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一要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改革重塑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二要立足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要以发展新工科教育为契机,找准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引导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林蕙青致辞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诸多重大创新和变革正处于临界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要从更加注重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教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国际合作学院院长、工程教育专家 Stan Scott,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袁驷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金保昇教授等作专题报告。
缪昌文发表了题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主题演讲。报告围绕面向国际、精益求精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他认为人才培养要培养以德为先的品质、发现问题的敏锐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把道德品质和知识基础打牢,通过工程实践锤炼,人才方能像金子一样历经风沙而显露光芒。
Stan Scott以“英国工程教育的现状、趋势及未来发展”为题作报告,他结合案例分享英国工程教育把创新整合到工程教育中、让学生更加多元化、提升行业参与度、提供工作场景中的研究型教育、更大的跨学科性等六大发展趋势和措施。
袁驷以“慕课时代的全球工程教育”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慕课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将全球工程教育带入新时代。他并以清华学堂在线为例,从提供优质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模式创新、进行合作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慕课对全球工程教育的推动作用。
金保昇做了题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的主题报告,他围绕三个方面探讨了工程教育的改革实践,通过中、美、德、日、韩等国工程教育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工程教育的挑战与诉求,并结合学校调研实际提出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改革要素和改革内容。
会议同期举行了E9联盟高校教务处处长沙龙活动,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吴爱华出席并发言。E9联盟高校教务处处长与会议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交流。
会议同期举行了《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发布仪式,该《要求》旨在统筹推进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资源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力学、机械、电工电子、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内容。
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协办。
参加主论坛的师生普遍认为,专家们高水平的报告,聚焦工程教育领域热点和难点,研讨工程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为面向未来的一流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建议思路,对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主论坛外,研讨会还将组织“新工科双万专业布局与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档升级”“工程教育的教师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全国高校工科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及“学生论坛”等7个分论坛,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教育部工科基础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志功等嘉宾将针对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新观点、新方向进行开放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