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主论坛(二)及闭幕式
10月30日,“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主论坛继续召开,有9位嘉宾在论坛上做发言。主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张永洲分别主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主持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永洲主持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以“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为题做报告。谢维和教授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是大学教学的基本学术规范和制度,是大学教师的义务和职业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仅发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也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并辅以清华大学的案例予以解释。大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实质是大学教学的一种同行评议,这正是大学学术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大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可以促进教学的学术发展;保障大学的教学质量。他认为大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以及大学教师的一项规定动作。从大学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这种互相听课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比较具体有效的实际途径。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服务部部长凯瑟琳·格拉芙以“鼓励和认可教学成就”为题做报告。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为公共利益而提升高等教育,包括提供咨询、课程与教学精进、高等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性的发展与认证。为促进教学与学习其建立了英国专业标准框架,在实践领域有三个维度,活动领域、核心知识和专业价值。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为教员在教学与学习领域提供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将教员分为四个层级:助理教员、初级教员、中级教员、资深教员。加入专业标准框架后,在实践中,对于已有做法、为什么这样做、什么是成功的做法、如何引导今后的实践与发展等方面可以直接受益。在认证过程中,高校可以对照列出的标准与要求。该框架为高校在教学与支持学习中提供持续的专业的教师发展。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认证涉及课程设计、课程评估以及课程团队的专业知识。超过150所英国高校,以及新西兰、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加入专业标准框架,并从中受益。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李晓明做了“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慕课四年实践与认识”的报告。李晓明教授首先从“怎么回事?”讲起,辨析了慕课与翻转课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慕课是网络课程,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更青睐翻转方式。而对于开设慕课或是翻转课堂的“成本如何?”,李教授从“教师要花多少时间?”“学生要花多少时间?”“学校提供什么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到北大开展慕课四年的实践与认识,李教授说,这是“良心活”,“第一次做慕课,挺费劲”“第一次做翻转课堂,也挺费劲”,但是,“‘慕课+翻转课堂’的效果比传统方式明显要好”“一旦经历了第一次(慕课/翻转课堂),后面再做就明显轻松许多”。在教育信息化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已发展为混合式教学能力,我们应当鼓励实践、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学习的社会环境变了、青年学生学习行为不一样了,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一样了,高等教育应是适者生存。
今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201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特别邀请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和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围绕加入《华盛顿协议》开展的专业认证组织工作分享经验与做法。
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做了“以面向需求、项目教学、工程训练为特色的本科工程教育——燕山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刘校长从“科学崇高,工程伟大,坚定树立工程教育的自尊自信”“工程教育要面向需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持续改进”“构建以‘项目教学+工程训练’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燕山大学开展工程教育的具体做法,其中项目教学通过“做中学”,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工程训练通过系统的工程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燕山大学的材料成型机控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从联合专家组见面会到联合专家组考察实验室再到联合专家组意见反馈会,全程接受了《华盛顿协议》专家的观摩考察。
北京交通大学张星臣副校长的发言题目是“基于OBE理念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与控制体系”。张校长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注微观,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都必须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华盛顿协议》的12条毕业要求,我国制定了专业认证标准(2015版),从成果导向反向设计培养方案,实现导向成果。具体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强制性评价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作用在于诊断和促进,北交大每5年必须完成一轮,学校对学院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同时,对外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和状态数据,使社会、学生和家长可以看到数据,利于监督,同时引导学校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做了“澳门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质量之平台”的报告。庞校长认为“创新”与“质量”是大学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体现了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澳科大的质量保障在校内设立教学质量办公室和学术委员会,在校外有政府教育部门和认证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其中学校层次的委员会制与学院层面的委员会制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结合制度设计,庞校长用多个案例分析学校在质量保障方面的做法。
香港学术及职业评审局总主任(顾问服务)李淑仁以“学习成效为本教育:香港经验”为题做报告。学习成效为本的教育以学习的目标为起点,然后设计课程、课堂和评估,以保证学习的成效。在学习成效为本的课程中,教师是学习促进者,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成效,教学活动是在整合课堂内外经验,这些都不同于内容为本的课程。李淑仁主任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值得高校领导与与会代表深思。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托马斯·奥尔森做了“支持、记录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报告。奥尔森教授首先介绍了教学质量的概念,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涉及其中的教学质量却复杂得多,包括了教学计划、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反思以及教学反馈,等等。学生学习、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对教与学的监控、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质量中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奥尔森教授提到了教学档案(teaching portfolio)在记录和评估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档案是对教学实践的记录。它描述和分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提出改进教学实践的证据。通过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即教学档案的文本记录,可以升华教学理论。他也提到,评价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建立标准规则、收集证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为题做了报告。刘献君教授认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需要探索大班的规模以及如何提高讲授质量,小班的规模以及如何根据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选择研讨方式,如何实现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有机结合等问题。而探讨的重点是小班研讨。在具体实施中,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善课程结构;改革相应制度;加强资源和师资建设。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做总结报告。邬大光校长从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的主题做引言,认为2015年(年会主题: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和2016年(年会主题:学生·教师·课堂: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拐点,因为从这两年开始,中外学者有了共同话语;主管部门领导和高校有了共同话语;管理者和研究者有了共同话语;老一代与青年一代有了共同话语。具体到参会人员,有鲐背之年的老先生,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真是济济一堂。而今年收到参会代表论文400余篇,博士生论坛80余篇,为历年最多。接下来,邬校长从四个方面做了总结: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经历了从说到做与从做到说;从经验到理论,从理论到改革的转变与摸索。他特别提到了“诺贝尔奖之痛”,从1949—2016年,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5位,其中自然科学奖22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在日本22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中,有21位具备博士学位,其中2位是在海外获得的硕博士学位,其余20位都是由日本本土大学培养。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第二,对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的解读,可以从“教与学的关系变革”和“师与生的关系变革”谈起。教学关系变革经历了从“教”之学,如孔子、夸美纽斯等;到“教育”之学,如陶行知、蔡元培、杜威等;再到“教”与“学”之学的变化。第三,推进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学生代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困惑;教师代表了教育情怀、教师评价的困惑;课堂代表了课堂教学现代化、深度学习等。在推进教学改革中,应从“常识”“视野”“高度”展开思考。具体而言,教学改革中的常识不足,使我们容易犯低级错误,比如通识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不分;教学改革中视野不宽,使我们看不到事物整体,比如课程、教师资源共享的纵向和横向;高度不够,使我们看不到事物本质,比如学分制、选课制等概念不清晰。最后,邬校长做了几点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没有经过精英化阶段的积淀,故制度和机制不成熟的做法较多,模仿的痕迹较重。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重需求不同步;高等学校管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各种多样化不同步。高等教育活在当下,必须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因国情、文化不同,导致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不同。如果不抓住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在我国就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现象。
在闭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力支持此次国际论坛的支持单位广西教育厅,承办单位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广西大学,协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学院颁发纪念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