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主论坛(二)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1091    发布时间:2015-11-17    分享到:

image.png

  11月15日上午,“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学术年会”继续举行,有9位嘉宾在论坛上做了主旨报告。

image.png

黑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张永洲主持论坛

image.pn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王小梅副秘书长主持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张永洲和学会王小梅副秘书长主持了论坛。

image.png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做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在“基于素质教育框架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的报告中提到:第一,素质教育与今天论坛主题密切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第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走向集成。大学理念对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重大影响。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演变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非非此即彼、相互对垒的问题。二战后哈佛大学委员会就提出来,通识教育有重要位置,但是专业教育不可偏废,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相互依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执中守正、折中致和、兼容并蓄、因时制宜,而且要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等等。最后可能就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集成,同时二者当中还有一个交叉部分,趋势一直不断,不同历史时期融合的内容有所不同。第三,中国话语体系问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破除学术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局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和研究话语体系。在素质教育方面,话语体系的缺失表现就是试图以通识教育替代素质教育。

image.png

瑞典隆德大学托马斯·奥尔森教授做报告


  瑞典隆德大学托马斯·奥尔森教授做了“评估和奖励优秀的大学教学--从瑞典的角度体验”的报告,从关于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如何搞好教学,如何重视教学,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分享了瑞典大学的经验。托马斯?奥尔森认为大学教师应是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的教师,即老师是第一个职责,与此同时将教学视为一种职业。学术和学问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学问,是基于教学,而又超越教学。托马斯?奥尔森介绍了隆德大学所实施的教学法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最中间是教学实践。老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观测,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特别强调教学的观察和学习的观察。学校几年来持续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奖励,效果很好。

image.png

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做报告


  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做了“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的理念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分享了四川大学在教学工作中怎样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自我实现感和事业追求。其中设立卓越教学奖是一个实践了很多年有效的教学方法。每年学校评选任课教师的前20%进行奖励,加上单项奖和学校奖,资金总量有800多万。利用校友捐款设立卓越教学奖,评选和鼓励师德高尚、学术和教学双卓越的教师,首先就是对教书育人的承认,其次是教学文化的逐步形成,这也是川大的传统。

image.png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做报告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在“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中,分析了基于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同济大学所建立的质量保保障体系包括了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另外一个是包含大学全方位任务的办学质量与绩效评估系统,这样两个系统,互相作用、互相运行。在标准和制度方面,建立了同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各有四个方面,从基本的标准到资源、到过程、到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本科生是91个质量要求,研究生是139个质量要求。这样一套标准要求和循环的闭合设想,通过学校教务委员会和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来保证。建立了两支常规的运行队伍:一支是督导专家库,每2-3年更换一次,有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督导182人,10位顾问,主要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教授为主,少量的讲师、年轻教师;一支是教学督导队伍,现有68位,2位顾问,由学院推荐、学校审批,聘期两年,是正活跃在一线的教学学术骨干,而不是很多学校那样的退休教师。运行机制方面,学校将每一个运行流程,每一项工作,都用文件的方式界定下来,明确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任务责任,以及先后怎么做,明确运行流程,形成闭合循环。着力建设学校的质量监控数据系统,近三四年每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办学质量白皮书、社会影响蓝皮书。每学期的课程评价包含了督导评价、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名课优师制度。同时也建立了试卷质量的分析制度、毕业生设计(论文)抽查制度、学生成长发展评价制度等。

image.png

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做报告


  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做了“在中国学情调查基础上谈目前我国学情调查取得成效及突出问题”的专题报告, 强调大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问题置于大学机构和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核心位置。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未能建立有效支持学习的教育系统,存在“学习危机”。 清华大学的CCSS学情调查系统结合国情做了很多科学的设计,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情况发现,基于2013年接近10万人,40多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数据,有77%的学生属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对他们大学期间学习行为的调查发现,他们是传统教育中的好学生,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但是比较少与他人交流,比较少在课上提问和表达意见,课下花更多的时间玩电子游戏,社交圈子小,较少得到他人特别是重要人物的支持,社会资本缺乏,较少参与课外活动,很容易被忽视。此外,地方应用型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中,第一代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农业户口学生比例显著高于非农业户口学生。学生的高中学习经历对进入地方院校的学生影响更大,相对于进入985和211院校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有转型问题,还有高中积累性学习经验很难用到大学学习中。所以我们要注意院校及学生的分层,学生学习适应性等问题。跨国比较研究发现,在学生眼中,课程能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们的课程体系质量有待于提高。
  《清华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比较》提出的问题是: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学习虽努力但缺乏学术志趣;生师互动水平远低于美国同类大学,需要关注和改善生师关系。基于这些研究,清华大学连续几年学校的教改,非常重要的举措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

image.png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庞川教授做报告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庞川教授做了“注重质量、创新与效益 推动大学快速发展”的报告,分享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澳门科技大学快速发展的经验。澳门科技大学经过15年的快速成长,成为了澳门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几点体会,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建优质教育课程体系。澳门语言环境多种,有英语、葡语、中文、广东话,成立大学学术委员会,保证教学质量,通过一系列的委员会作为管制的架构,授权给学校的相应管理部门去做相应的管理措施。采用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的师资,特别注重同学的体验式学习,把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也纳入到学生成绩的评估当中。二是注重创新与应用,致力发展卓越研究。如中国与葡语国家关系的研究等成为学校的卓越和特色。三是注重“效率管治”,努力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学模式。澳门科技大学是一个非牟利的私立大学,学校的资产由一个信托基金负责管理。学校经费一半多是来自于学费,其次来自于捐赠,再次来自于特区政府的财政拨款。

image.png

日本高教学会原会长、筑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金子元久做报告


  日本高教学会原会长、筑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金子元久做了“大学教育改革与院校研究——如何发挥IR的作用”的报告。金子元久认为,院校研究的运用当中,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有关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二是学生如何接受这种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这种知识的成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具体的把握,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促进教育改革。院校研究本身是研究各自学校的问题,因此首先把握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学生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学校当中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教学的规模,包括班级的规模是如何设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都需要去具体的调查和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的成绩可以反映出来学习的效果。三是学校的特征,明确学校特征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联性非常紧密。学生认为对于学习有效的授课和老师自身认为有效的授课,这两者之间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致的。因此院校研究就需要把这种差异用实证的方法来展示给各位老师,包括各位学生。

image.png

学会学术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教授做报告


  学会学术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教授在“本科教育改革的‘危’与‘机’的报告中提出要关注学生。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提出什么是杰出人才、什么是人才、什么是一流大学。大学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大学的任务不是培养一流人才,而是培养人才,为这些人才将来成为杰出人才、成为一流人才创造一个条件、创造一个环境。在此基础上,程星教授提出“程问”,1.大学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2.大学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3.大学当如何应对变化?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上学,如何交往?

image.png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所长汪琼教授做报告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所长汪琼教授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案例分析了高校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MOOC资源的到来,让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基于布鲁姆的认知阶梯模式,翻转课堂要着力解决课题的效率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从learning 到study。目标不够清晰,评估中解决学生激励机制问题。回答了一些困惑:翻转课堂有价值吗?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吗?大班教学能翻转吗?教师在上翻转课堂时种种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翻转课堂,整体来说,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提升,因为需要老师对教学有精细化设计,什么事是自己做、什么事是大家一起做效果更好,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文化对于老师和同学都要发生变化,都要成为主动的人。教学设施条件上,学校如果能够有灵活的座椅课堂,就会更好一些。翻转课堂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基本的原则都没有变,翻转课堂是现在这个时代下技术支持下,将教育理念进行实施,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利用唾手可得的资源,翻转课堂是一个契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进入中国高校,是不是可以成为中国高校常态教学模式,需要大家的实践和实践的检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