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元会长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七次理事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七次理事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瞿振元 会长
2015年11月13日 珠海
各位理事,同志们:
2012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自此至今,我们召开了6次理事会(其中5次是通讯会议)和4次常务理事会(其中1次是通讯会议)。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七次理事会议。
三年多来,我们做了许多事情,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制定并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2013年常务理事会上,大家重点讨论了学会中长期规划问题,并通过了《<规划>提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最终于2014年9月10日的会长办公会审议批准并发布。这个《规划》是学会建会30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制定的规划,对学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会今后5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下面,我就本届学会三年多的具体工作及2016年主要任务向各位理事做工作报告。
一、三年多工作的回顾
2012年8月25日,在学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的原则,努力把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年来,我们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全面推进学会工作。
(一)坚持学术立会,积极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1.深入开展了重大课题研究,大力推动了学会“十二五”的课题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群众性科研广泛开展。
(1)深入开展了重大课题研究。接续上一届学会的任务,我们完成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其是学会组织的重大研究项目,也是学会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截至2014年6月,“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12个研究课题全部完成结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将于明天召开的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学会学术年会上首发。这一重大研究项目从2008年初启动到整个研究工作的基本完成历时6年,聚集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众多权威专家,研究队伍庞大,各研究专题的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高等院校150多所,研究人员1500多名。专家们紧紧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重要历史命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回答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达500多篇,有的成果提交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部分阶段性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用,特别令人高兴的是主体研究成果,已由学术界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意志,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被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更加欣喜的是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将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在课题研究负责人周远清同志的坚强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我们得到陈至立等同志的亲切关怀、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在此,衷心感谢陈至立同志、周远清同志!衷心感谢所有参与“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所有专家和工作人员!
在深入开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的同时,学会于2010年11月开始策划,2013年9月立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重大项目研究,计划于2015年12月结题。该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同时也是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该课题与高教强国课题具有前后承接、继续推进的关系,学术理论性较强,也有12个子课题。在工作上采取“小队伍研究、大范围讨论”形式,集中人力、经费、时间组织开展研究。研究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领会和贯彻中央新精神。参与研究的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2013年7月-2014年11月是课题中期成果阶段,期间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市召开了5次专题中期研讨会。现在已经进入成稿阶段。2015年8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课题组成稿研讨会,启动总论撰写,为结题做准备。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探索》专著,2013年《中国教育科研参考》连续3期刊登了有关“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有关研究成果。
(2)大力推动了学会“十二五”的课题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群众性科研广泛开展。学会自2011年4月起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于2011年12月评审出重点课题30项,一般课题160项。为加强对科研规划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学会组织专家对重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2013年分别在北京、武汉和上海举行了重点题中期汇报会,许多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这些课题已进入结题阶段,秘书处已陆续组织专家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查结题。2014年4月学会面向各团体会员单位、各分支机构集体组织的研究项目,还启动了“十二五”科研重点课题补充立项申报工作,共评审出重点课题16项。本着以查促研,鼓励先进的原则,学会于2015年9月15日、28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召开了中期评审会,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审,并与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
学会还特别重视专题研究。专门对“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信息公开监测”三个课题研究给予关注。以上三个专题性研究课题成果,已于2015年4月得到教育部获准,将《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报告》《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5)》《中国高校信息公开发展报告(2015)》列入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告·发展与质量》立项计划中。另外,学会联合所属信息化分会于2014年8月面向各分支机构开展了“2014年度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立项工作,信息化分会出资30万元给予资助;2015年4月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的研究”工作,确定了课题负责人,目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除总会组织的科学研究工作外,部分分支机构也面向自己的会员开展了课题立项和研究工作,如信息化分会、实验室工作管理分会、高职教育研究会、大学素质教育分会等。
抓紧这些重大课题、学会“十二五”课题、专项课题的研究,以及各分支机构研究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学会科研水平的提高,群众性科研热情高涨,科研成果在高等教育相应领域发挥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2.坚持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等重大学术活动,各分支机构和地方高等教育学会积极开展群众性、多领域的学术活动。
(1)本届理事会继续坚持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三年多来,我们已举办了3次(总共举办了15次),分别在2012年8月、2013年11月和2014年11月,加之明后天举行的今年的论坛(学术年会),三年来共计举办4次。这4次论坛(学术年会)的主题分别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政府·大学·社会: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
多年来形成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已经是我们的大型品牌性学术活动。大家围绕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改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氛围浓厚,为深化教育改革出谋划策,充分践行了学术立会的原则。4次论坛(学术年会)共计2000余人次参加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200多篇,邀请了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印度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参加会议,各大媒体对每年召开的论坛(学术年会)均给予广泛报道或转发,学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2)召开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研判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深入探讨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小康社会,需要对“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研判。2015年7月31日,学会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研判会”。会议定为高端、小型、内部研判,尽可能让专家针对关键问题畅所欲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全程听会并参与讨论。会议邀请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等8位专家与会作报告,参会人员均为教育部机关领导和少量其他单位领导,教育部高教司、发展规划司、综合改革司等14个司局的司局级和处级干部等60多人。研判会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对“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收到很好效果,学会计划将其列为每年的常规学术活动。
(3)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2015年5月16-17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学会召开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会议回顾了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深入研讨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除了主论坛之外,研讨会还以“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以新形势下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为主题,举行了三个专题论坛。为配合此次会议及纪念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开展20周年,学会组编了《论素质教育思想》一书。
(4)各分支机构的群众性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学会领导积极发表文章,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目前,学会有63个分支机构,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4-10月就有档案工作分会、保健医学分会、信息化分会、校友工作研究会、院校研究分会、薪酬管理分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引进外国智力分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分会、设计学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开展自己的学术活动。有的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力大,如2015年10月28-3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医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面向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国际会议”等。三年来,各分支机构的学术活动活跃,会员积极参与,学会活力在不断增强。学会还特别关注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学会联合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和信息化分会,在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带领下,分别于2015年4月、7月组织专家团赴西藏调研和指导,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调研后形成了万字调研报告并呈报教育部领导,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
3.学会的会刊质量不断提升,涌现部分高水平科研成果,充分代表学会学术水平。目前,学会的会刊《中国高教研究》的质量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国内7大期刊评价系统排名中名列前茅。如2015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64高等教育类排名第2位;在2014-2015年CSSCI来源期刊教育学学科收录期刊排名第3位等。为了更好地建设好会刊,2013年12月20日,《中国高教研究》第四届编委会组建完成,2014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中国高教研究》编委会会议。会议肯定了《中国高教研究》的办刊质量和办刊特色,提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选题策划、加强组稿、名栏、政策出台前后研究,发挥存史、资政、预警、智库的作用;严把稿件质量关,采取双盲审制度,发挥编委会作用。学会还于2015年制定并提交了网络出版“中国高教研究在线”方案。精选出刊内部资料《中国教育科研参考》,每年出刊24期,聚焦12大选题,出刊120万字,阅读量1200万字以上。选题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近几年来,学会坚持开展学术研究,涌现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他们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共和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学习、研究和宣传他们的教育思想,继承和弘扬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2005年12月起开展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并于2008年正式出版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一辑)》。2010年1月学会正式启动第二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并于2014年2月正式出版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二辑)》。2015年3月正式启动了第三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并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三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专项课题进行立项。目前第三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撰写工作已基本结束,预计年底交出版社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系列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有关领导干部培训的教材。同时,学会正在遴选一批由知名校长、教育厅长撰写的文集,编辑出版《中国大学校长自选集》《中国教育厅长自选集》系列丛书,以期留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见证人的珍贵历史资料,以存史资政,鉴往知来,启迪后人。另外,学会拟每年组编大学校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的讲话,以记录大学校长对学子的谆谆教导。目前,2015年的《寄语青春——大学校长在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精选》《寄语人生——大学校长在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精选》将很快出版。
4.涉外交流开始活跃,积极与兄弟学会、单位合作,探索开展更多学术活动。本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涉外交流开始活跃。除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载体展开与境外学者的对话外,也通过其他途径拓展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分别与英国、瑞典等国家举办了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和论坛,已与日本高等教育学会、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了初步交流。2013年10月18日,高教学会与清华大学、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主办了中英在线教育圆桌会议,2014年3月10—11日,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光明日报》在温州联合主办了主题为“创业改变世界”的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2014年11月24-29日,学会代表团赴港澳向学会第六届港澳常务理事、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举行座谈。出访期间代表团访问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高校。2015年时值中国与瑞典建交65周年,为推动两国高校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拓宽高校间的合作领域,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处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部国际司的指导下,高教学会与瑞典6所著名高校(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林雪平大学,皇家理工大学,查尔姆斯科技大学)决定于2015年11月17-19日在中国上海举办“2015年中瑞卓越论坛”。2015年4月15日,英国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驻中国教育顾问张静女士到秘书处商谈两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学术交流等事宜。经会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尝试与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合作。10月13日英国高教学会学术部主任到访学会秘书处,就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双方合作的基本框架。在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期间,英国高等教育学会CEO将专程来华参加论坛并签署合作意向书。另外,在国台办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7月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
学会积极与兄弟学会、单位合作,探索开展更多学术活动。2013年以来,学会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国台办、全国青联、民革中央、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会、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力天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天煌教学仪器设备公司等20多家兄弟学会、单位合作,开展学术论坛、社会调研、各种竞赛,极大地拓展了学会的活动空间,提升了学会的影响力。如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合作开展的具有行业性面向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响应了国家有关战略和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促进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开展的“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推选活动,得到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了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发展。目前,要求与我会合作的兄弟学会和单位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