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风雨同行
——写在《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
张德祥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
《中国高教研究》从创刊至今,始终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术刊物的样板。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参与者、《中国高教研究》的读者与作者,在《中国高教研究》而立之年这一特殊时节,对《中国高教研究》谈一些切身认识,以示祝贺与纪念!
第一,学术导向,促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30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呼唤理论指导,也为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在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大潮中,《中国高教研究》始终站立潮头,扬帆奋进。
《中国高教研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会刊,始终坚持学术导向,以提高理论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术繁荣为己任,尤其是在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方面,走在了国内同类期刊的前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简称‘理论要点’)”“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等重大课题的开展、交流以及互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深化人们对高等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一个学术刊物的理论视野、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赢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2013年4月,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 权威、核心期刊排行版与指南》中,《中国高教研究》获评为“教育学”类A+(权威期刊)期刊,排名仅次于《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位列第三。此外,国内很多高校都将《中国高教研究》列为权威期刊。总而言之,无论是从量化的评价来看,还是从学界的认可度来看,《中国高教研究》都是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第二,服务决策,助推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985年,《高等教育学报》正式创刊,199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彼时名为《高等教育学报》)创刊的同年,也即是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发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幕。由此,开启了《中国高教研究》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相伴而行、风雨兼程的30年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高教研究》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而逐渐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同时,凭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的优势和卓越的办刊水平,《中国高教研究》为我国重大高等教育战略、法规、政策酝酿、制定以及实施都做出重要贡献。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上世纪90年代之后,陆续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涉及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定了“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战略举措。在这些重大的高等教育战略、法规、政策制定发布的前后,《中国高教研究》都专门精心组织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相关文章参与到决策的理论探究与学术讨论之中。可以说,《中国高教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法规、政策酝酿、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充当了智库的角色,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
第三,直面现实,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一定会关注火热的社会实践,回应社会实践的重大关切;同时,从实践中凝练理论问题、检验已有理论、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中国高教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中国高教研究》自创刊30年以来,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风雨同行。在这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每次重大改革与发展都有《中国高教研究》的身影。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高等教育思想大讨论,带动了高等教育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5年开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动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刻反思,带动了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上世纪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我们国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末高等学校扩招,继而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在这样一些重大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中国高教研究》都组织和发表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也有问题研究,还有源于实践的调查报告、经验与总结。
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立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每年一个主题,一直坚持至今。每年的主题都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与高等教育”“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政府?大学?社会:高等教育现代化”,等等。这些主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教研究》作为学会会刊,紧密配合论坛,组织和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推动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提高了杂志的办刊水平,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
《中国高教研究》不但关注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开辟了许多栏目,讨论与探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观、微观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院校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研究的领域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第四,搭建平台,培养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学术通过交流才能发展,理论关注现实才能创新,学者通过互动才能成长。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是学术思想的炼丹炉,是学术成果的聚宝盆,是学者成长发展的练兵场,是学者交流互动的大舞台。《中国高教研究》在30年的办刊历程中,搭建了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
办刊30年,《中国高教研究》组织发表了大批的研究成果。算起来,30年发表的文章也有几千篇,特别是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里,各种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交流、交锋、碰撞,创造了高等教育研究良好环境,营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良好氛围,而这些均是高等教育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里,理论和实践进行对话,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很好地促进了“求真”和“求用”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中国高教研究》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锻炼和培养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重要阵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逐步活跃,研究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这其中,《中国高教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30年来,估计在《中国高教研究》发表文章的作者也有几千人。在这些作者中,有理论工作者,有实践工作者;有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有中年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有的是刚刚走入高教研究学术领域的年轻人;有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学的书记、校长,有的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等等。《中国高教研究》汇聚了大批的高等教育研究力量,唤起许多人研究高等教育的兴趣、冲动,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一批年轻的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这里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得到提高,脱颖而出,成为高等教育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高等教育研究是靠人完成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是研究队伍的水平决定的,而研究队伍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条件,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是培养、提高研究队伍的重要条件。从这一点说,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是一所无形的大学,《中国高教研究》正是这样一所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大学。《中国高教研究》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发表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而且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学者队伍,尤其是在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方面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和表率。据我所知《中国高教研究》不存在对学者学历或职称身份的歧视问题,因为,我经常会看到有博士生甚至是硕士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这对青年学者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中国高教研究》这种“不拘一格用稿”的学术品性,值得同类刊物学习与推广。
学术刊物与学者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鱼,水就没有灵性,没有水,鱼就无法存活。学者离不开学术刊物,学术刊物更离不开学者,二者之间互依互存、互动共生。《中国高教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研究队伍,赢得的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精神家园,大家愿意和期望把高水平的稿件送到《中国高教研究》发表,也促进了杂志的办刊水平不断提高,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用“三十而立”一词来表达一个人步入30之时的责任与担当,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学术刊物也是合适的。我们国家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个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一定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而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一定要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为其服务、为其支撑。愿《中国高教研究》而立之后,秉持自己一贯的学术品性和学术操守,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祝愿《中国高教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