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加强“三大建设”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12日上午,“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出席年会并作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加强“三大建设”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主要是介绍中山大学在办好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
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随后,我们接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的委托,要求就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这充分体现了学会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想事情、谋事情、干事情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学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重大问题把得准、抓得快、落得实的工作作风。
接到学会布置的任务后,我们迅速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一是开展深度访谈。前期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15位大学校长,对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波士顿湾区11位高等教育专家、企业高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今年8月又赴东京湾区多所一流高校进行了访谈,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二是开展问卷调查。我们专门设计了问卷,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为主题,面向世界各大湾区一流高校进行调研,广泛了解情况。三是组织专题研讨。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学术论坛,与会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取得积极成果。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第二届论坛,将于今年11月底在广州举行。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融合”;高等教育要对大湾区形成重要支撑,必须在促进粤港澳“融合”上发力。要做好这一点,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在大湾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是要大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湾区各类人才流动融合,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三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攻关解决“卡脖子”的科研难题,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山大学近几年的办学实践探索,我认为,高等教育要综合发挥好这三方面的作用,重要路径之一是引导大湾区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的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建设,即我们所称的“三大建设”。
二、关于加强“三大建设”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要理解“三大建设”是高等教育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必须首先回答“三大建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对此,我想从其规律、内涵和模式三个层面谈一点思考。
(一)基本规律: “三大建设”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史,通过“三大建设”增强核心创新能力,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进而实现整个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是一条基本规律。斯坦福大学在二战期间还名不见经传,但他们抓住冷战的重要机遇,面向国家军事需求建设了直线加速器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平台,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1944年建成世界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铸就了世界公认的一流工科地位;加州伯克利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没有在全世界形成影响力,直到建成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才使其办学实力迅速提升。还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军事武器研究)、芝加哥大学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哈佛大学的干细胞研究院、剑桥大学的惠特尔实验室(发动机研究)等等,几乎所有现在全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都无一例外走过了面向重大问题、整合资源、形成团队、构建平台的发展历程。国内很多好大学的发展,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清华大学解放初期就在北京昌平选址建设原子能研究基地,集中力量搞核技术研究,为清华迈进世界一流提供了关键支撑之一。还有南京大学建设的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同步辐射等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光电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重大基础研究设施等,都是以“三大建设”推动大学办学水平快速提升的生动实例。因此,要在大湾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大力开展“三大建设”。
“三大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本质上体现了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我跟很多高等教育界的同仁交流过,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要看其“影响力”,它集中表现在“三个首先想到”,即让社会首先想到、让国家首先想到、让学界首先想到。“三大建设”则为大学实现“三个首先想到”提供了有效模式。首先,大项目体现的是国家需求,自然能被国家首先想到;其次,围绕承担大项目需要聚集一群人,这就是大团队,团队从事研究需要基本环境和条件,这就是大平台,进而又汇聚更多高水平人才,自然能被学界首先想到;再者,大学在高水平研究过程中,更有能力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解决更多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自然能被社会首先想到。
(二)基本内涵:“三大建设”要服务国家战略
通过实践我们还认识到,“三大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没有国家战略就没有所谓的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如果大湾区的高校都能面向国家战略开展“三大建设”,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各种创新资源就能无障碍优化整合,粤港澳融合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三大建设”有两个重要的内涵特征。一是“三大建设”的核心是大项目。“三大建设”本质上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国家任务牵引的大项目出发,组织保障国家任务完成的大团队,建设支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的大平台,这是“三大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在于“大项目”。二是“三大建设”的根本导向是实现基础研究前沿的重大创新。前沿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创新引领能力。“三大建设”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实现基础研究前沿的重大创新。
(三)基本模式:“三大建设”要体现学科特点
从中山大学的实践来看,理、工、文和医不同学科的“三大建设”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采取不同模式。
理工科“三大建设”要依托“大项目”。先有大项目,再汇聚大团队,进而根据研究领域的需要建设大平台予以支撑,这是理工科开展“三大建设”的基本模式。
文科“三大建设”要重视“大团队”。打造一个好的“养士”环境,通过学院汇聚人才和团队,再由学校规划建设大平台,从而争取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这是文科开展“三大建设”的基本模式。
医科“三大建设”要坚持以临床为导向。围绕临床重点专科来开展,以重点专科为依托组建团队、建设中型平台,学校统筹建设大的公共平台,这是医科开展“三大建设”的基本模式。
三、粤港澳高校联盟对“三大建设”的积极实践
以上思考,我们已在促进高等教育支撑粤港澳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尤其是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重要作用,倡导开展“三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已有粤港澳三地37所院校入盟,这一联盟也被写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高校联盟成立以来,一直着力通过联合开展“三大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今年7月,在联盟年会上,我进一步介绍了中山大学在大湾区的“三大建设”布局,呼吁三地高校共同参与、积极行动,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响应。接下来,我们将以“三大建设”为载体,继续深入推进三地高校合作,助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
我们衷心希望能通过“三大建设”,汇聚一大批粤港澳高水平学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联合攻关,努力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大湾区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