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吴朝晖: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779    发布时间:2019-04-22    分享到: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吴朝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刻地回答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确保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径,开创了唯物主义生态文明研究的新范式,揭示了生态文明转向的新趋势。高校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作为高水平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作用,走在前列、争做表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引领支撑。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定要带头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战略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大计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思想,将马克思“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观点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整个人类文明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和谐共生关系,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不仅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高校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时代重任牢牢扛在肩上。
  从理论深度指引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想目标进行了更为周全的阐释,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构建生态文明“五个体系”,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等作为主要内容与基本方略,形成了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并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发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有力号召,体现了强烈的全球视野、全球眼光和大国担当。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方面卓越的理论创新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植根于我们党的宗旨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是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旗帜,是建设人类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高校需要认真领会“六项原则”“五个体系”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精神,全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
  从实践力度勾勒和绘就了美丽中国建设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创造性地运用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他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作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建设基本路径,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施工时间表,清晰地勾勒绘就了美丽中国建设总蓝图,具有很强的战略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重要论述,以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抵人心,指导了一个又一个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建设,推动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和生态环境保护者的责任使命,坚定不移宣传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全面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全民行动。通过科教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高地,也是我国战略必争的前沿领域,更是我国贡献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职责。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高校而言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必然的参与要求、应然的引领指向,也是自身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有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推进,均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参与、支撑与引领。
  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高校提供了主动作为的战略空间,指引了参与的重要方向。高校需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大发展的有利形势和重要机遇,义不容辞地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线,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和有力推进者,努力为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高校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学科、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生态治理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发力、快跑一步的效果。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其最为重要的要求是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领域广、学科协作空间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会聚与跨门类的协同合作。高校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学科、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生态治理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发力、快跑一步的效果。
  勇做绿色教育的高端提供者。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职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都要求我们提供人民更加满意的育人质量。当前,全人教育思潮引领全球教育变革,更加强调教育内涵与品质,全民的绿色环保素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教育包含了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强调尊重生命、生态,关爱自我、他人,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水平大学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梳理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快发展尊重生态的21世纪通识教育,并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放资源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宣教传播平台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带动和引导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和美丽中国,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一流拔尖创新型“绿色”人才。
  勇做绿色科技的坚定推行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绿色科学技术引领。科技创新呈现多学科交叉会聚融合态势,不断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科技制高点向着“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拓进。高校应该为高新环保、能源等产业变革提供重要支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在创新上率先瞄准世界绿色科技前沿,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开展生态领域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多学科会聚研究和联合攻关,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别是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技术问题,推动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若干前沿方向优先取得重大突破,争做国际绿色科技前沿研究的并行者乃至领跑者。
  勇做绿色文化的前沿引领者。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培育绿色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智慧,积极吸收现代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中的有益思想,传承创新高品质的生态文化研究成果,塑造开放共享的大学知识和文化源头。围绕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生态立法体系、生态治理体系、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等,建设一批高端智库,开展生态文明公共政策研究,服务国家决策咨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积极打造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大力弘扬新时代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效地凝聚观念认同、增强价值共识、促进公众生态参与。
  勇做生态治理的深度参与者。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大学是开放范式的建构中心,具有研究、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和人类环境污染困境的优势与使命,要以更大的责任、更新的作为深度参与到生态环境的协同整治和综合保护修复中去,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不断创新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多区域联防联控、管理制度与治理技术协同机制。要以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情怀,积极对接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战略,着力提出助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增强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引领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高校需要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领域,结合“双一流”建设攻坚的需求,找准目标方向,采取切实有力的针对性举措,集中力量从五个方面引领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中央已经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高校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领域,结合“双一流”建设攻坚的需求,找准目标方向,采取切实有力的针对性举措,集中力量从五个方面引领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快构建生态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生长点。对标一流学科前沿,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推动社会科学与环境、生态等相关学科的联动发展和汇聚造峰,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顶尖学科,推动绿色金融、环境法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性学科发展,充分激发生态领域学科发展内生动力,真正使学科建设体现高精尖的导向,迅速占领生态领域学科发展制高点。大力推动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以学科高峰带动形成科研高地,推动生态文明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生态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水平;以学科汇聚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育生态环境领域顶尖的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努力造就形成生态领域学科高峰凸显、高原崛起、人才涌现的生动发展局面。
  全面提升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国家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原始创新突破口,重点聚焦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保护、清洁能源利用、危废安全处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全球领先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生态科学方向。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稳步推进国家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联合研发中心、科技合作创新联盟等重大生态科技合作基地,为生态科学的重大突破提供指引。深度对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任务,打造生态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绿色制造等产业变革,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更多优质的应用成果。
  着力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面向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开展生态相关领域一流本科生、卓越研究生的开环整合培养,充分围绕国家区域需求催生新兴生态专业,进一步贯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人才培养体系,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化的综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教融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创新生态领域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快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生态领域通识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投身绿色事业的责任情怀,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发展继续教育品牌,推出对接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需求的高端示范性项目,与国外知名高校加强教育培训合作,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终身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打造更为普遍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深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优化社会服务网络,依托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学术共同体,开展服务区域生态治理行动计划,深化与区域中心城市和特色市县的生态治理战略合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不断总结典型标杆地区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沿边资源大省等地区布局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海绵城市”“绿色银行”“天然氧吧”等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真做好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对口援助和结对帮扶等工作,开展生态环保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发展活力。
  深入探索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范例。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依托全球链接的国际创新网络,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的国际交流、对话与互鉴,联合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实质性合作研究,主动参与生态领域的全球议题,发起或承办国际生态环境论坛和会议。以世界顶尖大学为峰,以欧美、亚太、金砖国家为脉,积极参与国际性重大科研项目和政府间重大生态科技合作项目,共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著作,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价值、制度的国际传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国际学术声誉。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待,高校必须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育新人、探新路、树新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04-22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