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管培俊:今天,我们如何尊崇教师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3968    发布时间:2018-12-05    分享到: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言犹在耳。“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中之重是建设好教师队伍这个基础。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教育质量根本上是教师质量。教师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需要刻不容缓地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国家战略的优先议程。因此,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今天,我们如何尊崇教师?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



  今天,说的是一个历史方位。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伟大祖国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从望尘莫及、望其项背,再到跟跑、并跑,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举世瞩目。我们建成全世界规模最为宏大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从40年前的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经过跨越式发展,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众的愿望不仅是能上学,而且是上好学;不仅是教育公平,而且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期望值同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全国教育大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要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待相契合、同我国日益提高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令人目不暇接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使得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带来巨大挑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基本规律不会变,教师的基本角色与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不会变,坚守对教师职业的尊崇不会变。变与不变、挑战与适应、守正与创新是教育事业永远的辩证法。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期望和寄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没有对未来的期望,教育就没有意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教育就会黯然失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育2030行动框架》。我国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前了15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后30年,至少6亿学生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未来一百年,还将有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我们的教育体系成人成才。无论如何,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的真正的主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胸怀视野、精神状态、素质能力,甚至身心健康状况决定着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要为未来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热爱这个国家的中国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中国人、富于创造的中国人、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眼光的中国人。我们对于教育和教师,以亿万青少年的明天相托,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托。马云曾说,是每一个教师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我们尊崇教师,寄托着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要素,其他所有教育资源都是通过教师这个中间变量,发挥其边际效用的。如果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打牢教师队伍这个基础就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多少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现在许多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教育的面貌无疑是今非昔比了。今天,甚至最偏僻的地方最好的建筑也是学校,相应地在每一间教室的讲台上都应该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今天,国家教育投入大大增加,“全面改薄”、两免一补、营养午餐、中小学生免费就学惠及几千万农村学生,国家奖助学金体系确保每一个孩子绝不会因贫失学。与此同时,教师资源也应该相应地得到更好的配置,教师待遇也应该相应地得到更好的保障。毋庸讳言,在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教师素质水平仍然是弱项,教师资源的配置仍然是制约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短板。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必须补齐这个短板。在教育事业四梁八柱搭就、进入“内装修”阶段,优先发展教师队伍应当及时提上优先议程。永远不用担心没人当教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人来当教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教师职业受尊重,才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教师有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有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创造性工作热情。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好学校是因为有好老师。择校其实是择老师。重教不尊师,不符合教育规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的“九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基础”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不能建造空中楼阁。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其他所有的一切。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遵循教育规律,首先打好基础,优先发展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基本保障。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教书育人崇高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敬畏。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什么人在培养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培养人,则事关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和全社会的尊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的深刻内涵,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根本保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教书育人崇高事业和教师职业伟大使命的敬畏,对于为人师表和社会文明道德标杆的守持。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笔者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师道”两字,一直翻到第十个词才找到。使用频率之低,说明它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淡出。这让笔者想起一千年多年前韩愈《师说》里的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尊严”的原意是表达对于教书育人和教师职业的敬畏,而我们对它的误解未免过甚惜乎久矣。“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为学莫重于尊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因此,进入新时代,应当重振师道尊严。还“师道尊严”本来的意义,并赋予其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古圣先贤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学校体系和上千万教师就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是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高地的景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文化自信、盛世气象。



  今天,我们如何尊崇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昭示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这一重大命题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共识、高度协同、积极行动,努力破解。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更加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合作和积极作为。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了艰苦的不懈的努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18年义务教育督查报告表明,教职工数量不足、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一些学科教师紧缺,中高级教师比例较低,教师资格把关不严的问题,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地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远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但是体制机制不顺、支持不够、吸引力不够。一些地方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紧迫性。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长期以来,教育系统用人治事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是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学校管的还是多,还是细,活力出不来,该政府出面为学校排忧解难的服务又不到位。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有些是延续多年的老政策、老办法,这个问题要系统解决。仔细领会,深感切中时弊。多年来推进教师人事改革,痛感改到深处是体制,改不动也是体制。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对体制性障碍常感回天无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按照中央部署,首先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建议在“一市两校”(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进一步设立教师人事改革试验区。编制、人事、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从学校编制、岗位、工资总额管理等方面具体改起,对于学校人财物管理方面涉及多个部门、“延续多年的老政策、老办法”“系统解决”、彻底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央要求很明确,关键要“认真”,关键在抓落实。政府各部门都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出发,依法履行服务保障教师工作的职责,不要只从自身工作逻辑出发,我行我素、各说各话。希望教师管理体制问题不要再久拖不决。党中央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信会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统筹,冲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利益格局的藩篱。部门管理职责要服从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该放的真正放到位,该管的真正管到位,该服务的真正做到位。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各地各部门要见诸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真下功夫、真解决问题。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优先”: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要优先支持,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重点投入。特别是更多地向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不要让教师做无米之炊。不要让拖欠教师工资等匪夷所思的冷笑话再有发生。不要让那些甘于清贫的教师伤心掉泪。改革教师评价和用人机制,分类管理、分类考核评价。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不要让教师在一刀切、一阵风、政出多门和朝令夕改中无所适从。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更加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呵护。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也是全社会的事。有篇网文说,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人人都可以对老师指指点点!话虽偏激,但不无道理。尊师重教需要社会氛围和大环境。改善优化教育环境,最重要的是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要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社会要思考“今天我们如何待老师”。学生要尊敬老师,家长以身作则,形成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陈宝生部长说,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尊重教师就是朝着美好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尊师重教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尊师重教也是社会为我们的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模范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尊师重教的模范典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一些专业问题由专家和专业机构作出判断,不宜作为大众议题。批评要善意、注意证据,客观公正,不要以偏概全、冷嘲热讽,更要防止恶意炒作。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老师“减负”。杜绝各种无厘头的“摊派”、指派,禁止随意占用教师劳动和休息时间,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本职工作。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我们的孩子。善待老师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更加需要学校创新管理,营造尊师重教的小环境。学校的中心是人,是学生和老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从特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人。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民主管理,强化教职员的主人翁意识,团结动员激励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形成学生为先、学者为本、学术为重、学风为要的风气。确保教师对于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教师通过各级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一定要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要改革完善教师服务保障体系。高素质教师队伍离不开高素质职员队伍。学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主体应该是职业化的教育职员。《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校管理服务人员应当全面推行教育职员制度。大学职员要保持适当比例,所有职员都要直接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要为高校教师松绑减负、“简除烦苛”,为大学教授特别是名教授配备秘书或文员,把教授从庶务当中解放出来,提高学术生产力。相应地强化大学管理者的职业化导向。鼓励学校领导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并弱化与教师的利益冲突机制。同时也要在职业上升空间、待遇保障、任期制等方面,为学校管理者职业化导向创造保障条件。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更加需要教师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一种职业想要赢得社会尊重,这个职业群体就要有维护职业声誉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自觉行动,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笔者不认为教师的师德水平跌倒了谷底,善良的人们应当对于广大教师默默无闻的贡献心存感激,对于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给予客观评价。但是也毋庸讳言,师德问题的确常常成为社会的热点,动不动把学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方面是少数教师的表现,特别是个别教师令人发指的失德行为,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教师职业的崇高伟大,人民不容忍任何玷污崇高的行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2018年11月教育部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并划定基本底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重塑师道尊严。要严格实行教师职业资格准入,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各级教师工会都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坚决维护教师职业的崇高声誉,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教师权益。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更加凸显教师的重要性,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杜威曾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教师要努力适应新的变革,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与技术的有效整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传承创新、终身学习的核心理念。广大教师要牢记和守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谓,无愧于新时代的要求和全社会的尊崇厚爱。
  今天,我们尊崇教师,更加需要法律保障和专业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建议修改完善《教师法》及相关法规,充分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务型与专业性的双重属性,并实现分类管理。明确界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权力,对于必要的惩戒与体罚的界限等教师难以拿捏的问题给予专业的界定,让教师放下包袱,敢管、善教,大胆工作。让教师法律长上铁齿钢牙,让软法变成硬法。同时完善教师的申诉、救济机制。依法依规,违法必究。对于挤占挪用教师编制和有编不补、拖欠教师工资、威胁侮辱教师的各种“校闹”、肆意损害教师权益等种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从重追究法律责任。“维护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尊严”。只有形成这样的制度环境,才能有望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局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2期的文章。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