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骏: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再次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内容。“双创教育”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同于单一学科内部的、象牙塔式的教育,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学应该怎么办?如何体现这种变化?我认为,“双创教育”是可以担当大任的。从国际经验来看,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了冲击,不少大学正是借助创业教育实现自身的飞跃,如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创意型大学的理念,并且提出了培养T字型创业人才的主要目标。佐治亚理工学院把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全过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新创业者。这些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学习。
南京大学“双创教育”改革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上的。2006年学校正式开启了以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改革,2009年推出了“三三制”改革方案,将本科教育分成三个阶段:一年级实施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二、三年级实施专业教育,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再给学生一次选择的机会。学校设计了三条发展路径供学生选择,第一条是本专业继续深造,第二条是跨学科的交叉,第三条就是创新创业。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类和第二类相比,创新创业类人才如何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所以,从2011年开始,南京大学围绕如何将普通的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合格的创新创业者的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
南京大学“双创教育”改革采用的是“五四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目标是将普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创新创业者。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关制度体系,整合院系、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学生积极投入“双创教育”教学,旨在破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问题。通过构建“四创融合”支撑平台,建设丰富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众创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旨在破解学与做分离的问题。通过构建“三个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引入校外优质“双创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弥补学校“双创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该体系重在解决综合性大学推进“双创教育”面临的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能力和本领,如何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弥补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等问题。
南京大学“双创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有三个特点。第一,在“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方面,形成一条全员覆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新建一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满足教改需要。第二,“四创融合”的支撑平台,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创意活动方面、自然科学在创新活动方面、工程科学在创造活动方面的优势。第三,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育人机制集聚校内外资源,弥补“双创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南京大学“双创教育”改革的成效使学生全面受益。至2018年10月,新建创新创业课程282门,覆盖校内学生3.5万人次,本科生覆盖率100%。每年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00人,每年1500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学校下一步要促进“双创教育”向深度发展;完善教育体系,全方位构筑“双创教育”生态系统;调动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同时,还要打造本科优质课程,学校提出了十百千的优质课程计划,包括优质课程评选的核心要素,把“双创教育”做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