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变迁与成就
在2019年秋季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作专题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在中国教育改革领域,如果要举出最重要、最敏感、最复杂的方面,恐怕非高考改革莫属。高校招生考试关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涉教育改革全局,关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复杂变迁,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高校招生考试70年的变迁
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高考不仅仅是考试,也不只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而且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社会活动。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949-1951年为单独招考向统一考试过渡阶段。1951年,教育部要求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当年有149所高校实行统一或联合招生,占所有高校数的69.6%。高校招生逐渐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1952-1956年为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年,全国设立统一的高考制度,这是在总结经验之后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从此中国高校招生进入了“高考时代”。1953-1956年间,高考制度总体上得到认可,并逐渐稳定下来。
1957-1965年为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年,鉴于几年以来统一招生工作中存在一些缺点,对是否继续实行全国统一招生有过一次讨论。高等教育部曾设想改为由高等学校联合或单独招生的办法,并广泛征询意见。结果多数学校主张维持原来的统一招生形式。最后决定采用统一招生的办法。这一时期的招生考试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
1966-1976年为停废高考阶段。1966年,高考制度遭到废止。1970年以后,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至1976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7-1984年为高考制度恢复阶段。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得到恢复,这不仅是招生考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此时期考试科目由文理科各4门逐步增加到文科6门、理科7门,开始招收定向生和保送生。
1985-1998年为高考改革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激烈的高考竞争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逐渐凸显,国家开始探索高考改革,对高考制度的许多方面进行调整。1985年在广东试点,1989年在全国推广高考标准化改革,并使用电脑评卷。1991年,云南、湖南和海南三省试行4组任选1组,每组4门科目的方案,即“三南方案”。1993年,考试科目由理科7门、文科6门变为“3+2”各5门。
1999-2013年为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年扩招成为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年,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大幅度增加到155万,录取率从35%左右跃升到54%左右。1999年我国开始试点并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英语加试听力。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试行春季高考。2001年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2002年广西试行本、专科高考分开考试的改革。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固定为每年的6月7、8、9日,开始推行自主招生试点。2004年推广分省命题。2008年湖南、江苏等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试点改革。2010年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2年国家启动“异地高考”改革,并开始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此阶段高考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成效明显。
2014年至今为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是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历史中牵涉面最广、最为复杂的改革,典型地体现出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2017年7月,上海市、浙江省组织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首次高考。2019年4月,辽宁等8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将科目调整为3+1+2,这是顺应民意和考试规律、实事求是的改进。新高考改革还在动态发展中,其最终模式还有待实践检验后的择善而从。
二、新中国70年高校招生考试的成就
7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考试跌宕起伏,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成就辉煌。
首先,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高考制度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有助于保证高校新生的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恢复高考后,知识青年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原来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一扫而空,大家都开始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形成了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高考催人奋进、培养了一种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其次,选拔了大量人才。新中国成立早期,高校招生计划性很强,但仍然选拔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各行各业人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恢复高考40多年来,高考公平择优选拔了亿万合格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截至2018年,累计2.28亿人次报名参加高考,高校累计培养9930.9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与高考制度改革密不可分。
再次,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考试选才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考试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高考以其公平公正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信任。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最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高考能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统一招考制度下,考点不断增加,偏僻地区、家境贫寒的考生能够报考全国的大学,拥有了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机会。
三、高考改革的建议
随着时代发展,未来高考还需要不断改革,建议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14年开始在上海、浙江试点的高考综合改革目前正分批推进。以“3+3”科目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高考改革引起了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系列变化,具有多方面的成效,也带来许多挑战。在第三批8省市采用“3+1+2”改进模式之后,未来高考科目改革应如何选择,需要通盘思考和稳妥推进。
二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这是高考改革永恒的主题,要理清高考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本关系与作用机制,考察不同考试内容与结构对学生学业水平与素养的考查信度与效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考内容选择与设计,实现对高中教育过程评价的实质性引领。
三是探索综合素质考核评价。高考分数长期以来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乃至唯一依据,导致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是智育一枝独秀,而对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重视不够。考试招生改革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如何将德、体、美、劳四方面素质纳入考试招生评价体系,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招生录取模式。
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考试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高考都应坚持以统一考试为主体,继续发挥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