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扬州大学召开
8月18-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2023年年会在扬州大学召开。该活动是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树森出席年会并致辞。学会秘书处办公室高级业务主管杨宏伟,专委会副理事长张冰、王立新、杨金才、董晓、苏晖、刘洪涛、郑体武、李伟昉,秘书长骆洪,以及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会。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主持开幕式。
姜恩来致辞 姜恩来在致辞时指出,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作为学会成立时间最长的分支机构之一,迄今已有38年的发展历史。专委会成立以来,在杨周翰、季羡林、许汝祉、黄晋凯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带领下,翻译出版了一大批世界各国文学经典作品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著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了积极贡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他对专委会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增强组织凝聚力,把广大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二是坚持学术立会,发挥学术引领力,持续推进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创新;三是坚持大局意识,提高社会服务力,在服务于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做出新贡献;四是坚持开放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丁建宁致辞 丁建宁介绍了扬州大学质量强校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取得成就。扬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近年来快速发展,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希望,以本次年会为契机,加强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刘树森致辞 刘树森表示,专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和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设计了有关外语非通用语种文学发展历史、作家及作品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学交流互鉴研究等会议主题。在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自觉探索和采用中国视角、中国立场,客观、辩证地认识与对待国际文学研究界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及其影响,以平视的视角研究外国文学,加强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互鉴,特别是加强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发展历史、文学家及其作品,提出中国观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云南大学刘树森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董晓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复旦大学陈靓教授、扬州大学张小平教授、华侨大学杜志卿教授、云南大学骆洪教授等作报告。 本次年会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年会由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承办,《当代外国文学》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年会按照主题设立了六个分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会议同期召开专委会理事会,推进落实2023年度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