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教育部
  • 10 高校采购信息
  • 455 科技成果项目
  • 1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思政引领·科技策源·突破圈层” 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

2022-08-10 14:18:02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一、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司忠业 副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负责华理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总体设计
张士杨 讲师 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的整理、归纳、总结以及成果报告撰写
徐艳 讲师 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的整理、归纳、总结、提炼
关奕檬 讲师 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的整理、归纳、总结、提炼
李杨 助理研究员 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的整理、归纳、总结、提炼
蔡方 讲师 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的整理、归纳、总结、提炼

二、成果主要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即鼓励研究生、大四学生参与校办企业运行,2006年起开设《创业规划》课程、成立“勤工助学集团”、建设校企联合基地,于2016年11月设置专职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始终坚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把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以“大国重器、硬核科技、转化接力”为纲,实施三个联动机制,以制度改革和平台创新打通校内校外两个循环,完成了“思政引领·科技策源·突破圈层”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

(一)确立了以思政教育引领的专创融合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色发展工程伦理观为指引,以“大国重器、硬核科技、转化接力”为主线,分层次制订了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并进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了学分贯通本研学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二)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科技为策源的三个联动机制

打造了“课程·实践·竞赛”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使课程案例更真实,项目来源更充实;构建了“基地·团队·转化”循序递进的科创体系,使科研目标更踏实,团队架构更坚实;聚拢了“教师·学生·校友”同频共振的生态体系,双创师资力量更务实,接力扶持力量更殷实。

(三)贯通了教研学创学科交叉和政产学研融合协同的两个循环

以新制度、新技术、信息化为保障,融通了校内教学、研究、转化等工作条线,激励了学科交叉复合培养;围绕“人才与项目”搭建平台与政府企业共建双创课程、实训基地、联合开办大赛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鲶鱼效应”。

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等,屡获“互联网+”“挑战杯”全国金奖,三捧“挑战杯-优胜杯”,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16次获一等奖,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三次蝉联金奖,创新创业课程覆盖率100%,多位创业校友携学校科研成果立足行业领先位置。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教育目标价值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张网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从顶层设计出发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联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开放共享汇聚校内校外各方力量,促进教育改革升级。

学校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学段和“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不同发展方向,确定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本研互通的双创课程和双创实践学分体系,改变了当前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断层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研教育相互割裂的现状。

(二)驱动力量升级创新:科技策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力量

学校发挥科研基地和孵化空间的科技策源力量,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充实创新创业课程案例,优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撑各级各类竞赛团队,在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做到了“科创项目-创业项目-创业实体”的创新链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产业链密切对接。

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策源驱动力,依托绿色化学化工、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能源环境与生物医药等学科优势,与文、商、法等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工程+商管”“科技+文创” 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工作机制重构创新:围绕人才与项目搭建协作平台突破圈层限制

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围绕科创人才和科创项目转化搭建校内校外协作平台。校内建章立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标志性成果,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促进各部处、学院互通互融学科交叉应对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对外在课程建设、实习就业、科技研发、科创竞赛、双创基地等方面开展政产学研全渠道深度合作,改变人才培养“闭门造车”的现状,改变高校科技成果“躺在专利库”的遗憾,改变学生创业项目“死在最后一公里”的悲剧,改变高校毕业生“事业心不足、进取心不强”的普遍心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