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部
  • 14 高校采购信息
  • 1 科技成果项目
  • 4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专创融合、本研贯通、师生共创”的“321”创新创业训练营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7-27 10:43:16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一、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田润平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负责人、顶层设计
孙刘羊子 中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具体实施、执行
夏晶 中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具体实施、执行

二、成果主要内容

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我校招生与就业处(创新创业中心)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认识,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借鉴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有方式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依托教育学新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以“专创融合、本研贯通、师生共创”为核心的“321”创新创业训练营教学模式。该模式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进行实践,通过理论讲授、团队合作、实战演练三个阶段,进行为期两天的封闭式训练,最后每个团队形成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该模式既能够在短期内开发中医临床思维,还能够较好地激发创新潜力,发展创造力,着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该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生学科交叉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二是构建“发现问题—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实现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全链条;三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互动式教学全过程。

1.教学内容丰富,专业与创业紧密结合,贴近实际

面向本科生,以“专创融合·场景化训练·项目落地”为主题,着重开展学以致用的本科生创新创业集训。面向研究生,实行“导师+项目负责人+跨专业搭配团队”的培训模式,教学全程以能力培养为主,更多使用互动式交叉学科实践教学方法,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术转换潜能。2016年起,每年举办近20场次,训练内容不断更新迭代,累积受益学生近2万人次,产生创新创业项目2000个。

2.学校首创,情景互动,搭建“发现问题—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实现创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载体

训练营的教学形式以知识教学、商业模拟、分组讨论、团队游戏、案例分享等参与度较高的互动参与模式为主,通过理论讲授、团队合作、实战演练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历创新创业项目从构思到实施的全流程训练。

3.面向教师开营,师生共创训练,提升教育指导能力

师生共创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面向教师开展训练营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知识体系融合落地。师生共创训练营除了参与度高的教学内容,更多侧重于创业过程、企业管理等实际内容,可以说是一次“迷你商学院”的学习,让教师充分体验创新创业的全流程,提升教学效果。近年来累积举办30余场,参训教师近2000人次。

4.革新传统培训模式,进入培养方案,进行学分认定

与传统长周期教学过程不同,训练营采用两天的短期封闭集训方式,可保证师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并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三、成果主要创新点

1.教学体系创新:专创融合、本研贯通、师生共创,构建了分层立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新体系。面向师生搭建了高质量创新创业训练载体,触发了创新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中医药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有效融合,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和支撑。

2.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互动式教学模式主导全过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利用两天的短期集中训练,互动体验式教学贯穿全程,打通了“发现问题—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实现创意”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渠道。通过大量体验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互动模拟环节,翻转课堂、寓教于乐,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大面积、高强度、高水准的教学局面,将实践育人教学模式落到了实处。

3.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必修课程认定以及训练成果有效落地的运行机制。积极修订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中医药学科特色,首次将训练营作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必修课,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训练营产生的项目成果依托专业、贴近实际,将项目成果作为学生申报大创课题、参与双创大赛的重要参考,从而能够使项目更好的落地生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