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 74 高校采购信息
  • 3405 科技成果项目
  • 0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源头捕集CO2的自热化学链燃烧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2024-07-18 15:42:35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所属领域: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项目成果/简介:

自热化学链燃烧装置是化学链燃烧技术研发平台、也是循环流化床研发平台,不仅可实现天然气等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还可进行煤化学链燃烧和生物质等碳中性燃料的化学链燃烧,亦可实现固体废弃物清洁低碳的化学链燃烧,同样可进行常规的循环流化床空气燃烧或者部分化学链燃烧。

化学链燃烧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相互串联且气氛隔绝的反应器将一步式燃烧反应分解成两步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通过循环利用一种固体金属氧化物(氧载体)进行传热和传氧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热量和氧量,实现燃料与空气不直接接触无焰无O2燃烧、化学能梯级利用、低NOx和二噁英生成、燃烧产物CO2原位高浓度富集和低能耗捕集。化学链燃烧的第一步是在燃料反应器中氧载体与燃料之间的反应产生CO2H2O;还原后的氧载体被送回空气反应器通过空气氧化恢复其载氧能力,反应热则用来驱动汽轮机发电或产生水蒸气供热。燃料反应器出口气体不被N2稀释,简单冷凝后就可得到高纯度的CO2(可达95%),无需耗能的CO2分离过程。

自热化学链燃烧源头碳捕集技术研发示范

自热化学链燃烧装置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反映化学链燃烧性能的指标(燃料反应器干烟气CO2浓度、CO2捕集率、燃烧效率)均在90%以上,而烟尘、SO2NOx排放浓度均达到现行超净排放标准,CO2经压缩纯化后,符合食品级要求。

串行流化床自热化学链燃烧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技术项目

性能指标

1

燃料反应器干烟气CO2浓度

90%

2

CO2捕集率

90%

3

燃烧效率

90%

4

烟尘排放浓度

5 mg/m³

5

SO2排放浓度

5 mg/m³

6

NOx排放浓度

10 mg/m³

7

CO2压缩纯化品级

食品级

8

产生蒸汽参数

310 ℃/1MPa

9

串行流化床热效率

90%

10

CO2捕集成本(折算)

≤1.0GJ/tCO2

作为国际上领先的源头捕碳装置,基于燃料能量梯级利用的兆瓦级化学链燃烧装置采用串行流化床的技术路线,可实现无需外部供热的自热连续运行,且可实现对外供给“零碳”水蒸气以及CO2的富集、压缩、纯化和商业利用的一体化。进一步,10MW以上自热化学链燃烧源头捕碳装置将为化学链燃烧工业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也将是掌握化学链燃烧全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可实际应用的工业产能、站在新一代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国际前沿的关键步骤,对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

由于不需要常规碳捕集方式的高能耗高成本气-气分离,化学链燃烧的碳捕集成本低于100/吨(常规碳捕集成本约300/吨以上)、系统能效降低2-3个百分点(常规碳捕集降低约10个百分点)。即使不考虑碳税或碳交易市场、也不考虑高纯CO2出售收益,50MW锅炉供热成本增加约15/吨,600MW电站供电成本仅增加约8/度电(常规碳捕集增加约2/度电)。若进入碳交易市场,50MW化学链燃烧锅炉供热成本比常规锅炉低约3/吨,600MW煤化学链燃烧电站用于碳交易可收益1亿元/年。如果考虑高纯CO2出售,50MW化学链燃烧锅炉的供热成本比常规锅炉低约130/吨,600MW煤化学链燃烧电站用于CO2出售可收益9.3亿元/年。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由于不需要常规碳捕集方式的高能耗高成本气-气分离,化学链燃烧的碳捕集成本低于100/吨(常规碳捕集成本约300/吨以上)、系统能效降低2-3个百分点(常规碳捕集降低约10个百分点)。兆瓦级化学链燃烧装置CO2捕获能力0.1~1万吨/年,经压缩纯化的CO2浓度高达99.99%,经济效益预计150~250万元,碳交易额几十万元。

政治效益: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任何一项技术实现变革性突破都将带来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化学链燃烧技术作为最具潜力的低成本碳捕集技术,已发展到中试规模及工程示范放大阶段。在国内与国际社会率先实现兆瓦级化学链燃烧技术工程示范装置研发与运行必将引领世界各化学链燃烧技术研发单位,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决心与能力,为技术进一步放大提供指导,为碳减排事业指明方向。

社会效益:兆瓦级自热化学链燃烧锅炉将是国际上首台套和最大规模的化学链燃烧工业装置,也将是国际上首台套商业运行的碳捕集工业装置,且具备进一步放大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掌握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将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必将成为双碳标志性、引领性工程。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会员登录可查看 合作方式、专利情况及联系方式

扫码关注,查看更多科技成果

取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