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 18 高校采购信息
  • 297 科技成果项目
  • 0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虚拟现实技术助力脑卒中康复

2024-06-24 17:31:24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点击收藏
所属领域:
人工智能
项目成果/简介:

伴随着老龄化加剧,以脑卒中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卒中后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且康复难度高、恢复周期长,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困扰。基于虚拟现实构造的沉浸式康复任务,不仅可以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也可以对损伤的神经进行有效刺激,成为运动和认知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内在机制仍存在大量待揭示的科学问题,康复效果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

项目团队为了探究神经系统对虚拟现实深度线索的响应和应答特征,构建了虚拟立体渲染和平面二维图像显示两种类型的视觉刺激,利用脑电图研究了三维感知过程中的神经振荡及其功能连通性。研究表明,脑电信号中的低频振荡(Delta和Theta频段)对三维深度信息的响应特别敏感,并且在与视觉通路相关的皮层区域中的功能连通性显著增加。这一结果揭示了低频振荡在深度线索的三维感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为探索虚拟现实和低频刺激神经反馈疗法相结合的手段,对空间认知障碍的治疗与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已经搭建了一套便携式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同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的双向通讯,实现了视觉、本体感觉和触觉的多感觉协同刺激与精确调控。该系统的轨迹追踪误差小于0.1°、追踪误差敏感度小于0.6%、同虚拟环境通讯的平均延迟时间小于15ms,上述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同类型设备的参数水平。基于该设备,设计并构建了“肢体匹配”任务,对本体感觉进行量化评估。该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可分辨不同受试者本体感觉上的微小差异,为脑卒中患者感觉障碍的精准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招募113名健康受试者和16名脑卒中患者,采集交互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他们的抓握、搬运和避障等能力。结果表明,该项技术的临床有效性、可靠性和功能障碍的识别准确性均显著高于传统的上肢功能评估效果。内在动机调查表明,患者更倾向于使用虚拟现实系统而非传统工具,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

会员登录可查看 合作方式、专利情况及联系方式

扫码关注,查看更多科技成果

取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