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 26 高校采购信息
  • 188 科技成果项目
  • 0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物理学院田雨团队在黑洞性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2-06-01 16:53:33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近日,物理学院田雨教授和博士生陈前与暨南大学、扬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Critical phenomena in dynamical scalarization of charged black hole”的学术论文。

  黑洞贪婪地吞噬着周围所有东西,甚至连光也逃脱不了。任何掉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彻底湮灭,不会在外部留下任何痕迹。20世纪60年代,“黑洞”一词的发明者、著名物理学家惠勒(John Wheeler)和黑洞热力学的巨擘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提出了“黑洞无毛”猜想,认为三种守恒量——质量、角动量和电荷唯一地确定了黑洞的性质,其他一切信息(犹如“毛发”)都被束缚在黑洞中而无法观测到。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在70年代给出了黑洞无毛定理的数学证明。

20220424107 20220424108

无毛黑洞与带毛黑洞

  近年来“黑洞无毛”的观点遭到了量子力学的有力挑战。按照量子力学,黑洞应该具有丰富的特征,是有毛的。霍金等人讨论了黑洞可能的“量子毛”或者“软毛”。特别是在超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中黑洞“长毛”的可能性又开始受到关注。黑洞究竟能否长毛?如果能的话如何长毛?毛长在哪儿?长毛的过程会诱发哪些物理现象?这些都是物理学家们长期探索的国际上最前沿、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田雨团队和合作者的研究不但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黑洞“长毛”机制,给出了长毛的动力学过程,而且在该过程中发现了一类奇妙的“动力学临界现象”。该研究成果是国内研究团队在国际基础物理前沿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该研究考虑了麦克斯韦电磁场和标量场非最小耦合的引力物理模型,发现尽管“无毛”黑洞在标量场的线性扰动下稳定,但在部分参数空间内,非线性不稳定性会导致黑洞视界外的标量场逐步增强最终饱和,形成稳定的“带毛”黑洞。文章揭示了带毛过程中的临界现象。接近临界扰动时,动力学会出现“吸引子”解,无毛黑洞趋于不稳定的“临界”带毛黑洞,持续一段时间后系统会最终演化成无毛黑洞或者带毛黑洞。这个临界现象的持续时间、标度规律等都被一一解释说明。

20220424105 20220424106

  该研究独创性地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寻找“带毛”黑洞,首次发现黑洞“长毛”过程中的普适临界现象。研究提供了孤立存在的黑洞能不断通过吸积标量场,从无毛黑洞变成带毛黑洞的物理过程,为引力波探测及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黑洞物理可观测信号,对黑洞物理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8.1611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