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标志性人物-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

2021-08-17 14:05:15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一、人物概述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该学会最高荣誉),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十三和十四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曾庆存院士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并密切结合国家需要,为解决军用和民用相关气象业务的重大关键问题做出了卓著功绩。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人物经历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于广东阳江市江城区岗列玉沙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哥哥曾庆丰是地质学家。

1952年9月,从阳江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由于当时新中国亟需气象科学人才,他服务国家需求,选择了物理系气象学专业。

1956年7月,本科毕业。同年11月,被选派留学前苏联,进入原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气象学专家基别尔。

1961年3月,毕业获得原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的政治气氛出现了一丝松动的迹象,5位知名的留美华人科学家回国访问,曾庆存受邀参加了座谈。

1974年,发表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8年,由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而且还成为国家给知识分子发津贴的第一批受益者,拿的50块钱是当时的最高标准。

1979年12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是“文革”后中国第一批劳模。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至1982年4月)。

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1993年)。

1985年,担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

1990年,兼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1990年,参加世界气候大会,发现世界性气候问题研究水平很高,于是他就给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写信,最后也有关领导批复了,还立了项,但经费却到了别人手里。后来,还是在科委工作的钱其琛的女儿为他筹来了10万块钱搞这个项目,也正是这笔不起眼的钱,使得对中国气候变暖的预测结果被收入了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里。

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2000年)。同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2016年6月,获得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科研成就

曾庆存在其博士论文中,他在国际上第一个用原始方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半隐式差分法”仍是天气和气候数值模式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成为当代超级计算的主流算法之一。半隐式差分法,提出最早的成功积分原始方程的方法,创立严格保持能量守恒从而完全克服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的差分格式,广泛应用;建立了严谨的地转适应过程理论;解决地球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最佳信息层理论以合理地选择遥感通道;他和他的研究集体设计的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亚洲季风雨带的推移、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流系(如南海暖流等),成功地用作中国跨季度旱涝预测;还成功地用数值方法模拟河湖沉积和三角洲发育过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