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打造创新创业"新硅谷"

2021-02-23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在苏州城东的金鸡湖畔有这样一片充满商机的开发热土。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和突出亮点,也是苏州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本期的《国家高新区》栏目重点展示苏州工业园区独特的创业创新优势和区域个性魅力。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园区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予以全力推进。十几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54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2万个。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超100元,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着力推进“三大计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着力推进制造业升级、科技跨越与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1%;新增注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稳步增长。截至目前,累计合同外资超过2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亿美元,其中,投资上亿美元项目60余个,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
   
    园区抓住苏州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城市重心东移的有利时机,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东部新城,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多年来,园区本着“以人为本”、“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及“适度超前、滚动开发”的原则,先后编制实施了300余项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规划,并投入400多亿元资金,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水准的基础设施,中新合作区内均达到“九通一平”的国际标准。二是注重环境营造,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文化水廊、水乡邻里、白塘、沙湖等一批开放式景观与环金鸡湖亮化工程相继完成,新增绿地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45%,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之一。三是打造三湖板块,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能级。重点围绕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的整治开发,突出“中部CBD核心区、南部科教创新区、北部休闲度假区”三大重点板块建设,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等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李公堤等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引进沃尔玛、普罗斯、普华永道等知名服务品牌200多个,积极推进“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以及“城市要素经济”的加速发展,促进人气商气加速聚集。目前,中新合作区的居住人口已超过1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1万人。
   
    园区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程度。一是中新合作多赢互动。认真学习借鉴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累计派出18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实施了80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服务型政府与法治社会的良好架构。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经验与模式也正向周边及外地辐射与推广,目前,不仅园区正与省市一起联手共建江苏省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而且俄罗斯、印度、老挝等国以及拟建的中非经贸合作区也在积极考察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快速成功发展的经验与模式。二是集约水平持续提升。园区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实施择商选资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发展,累计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2007年以来,园区在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了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17亿美元。三是城乡一体更趋和谐。健全了城乡居民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实现了城乡社保制度全面并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五一工程”(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个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民营工业园、创业园、专业市场等富民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富民公司、股份合作社等富民实体,发展壮大一批螃蟹、水八仙、围巾、衣架、苇编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小老板、经纪人、本地型企业家等致富带头人,尽快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利民设施)。目前,全区90%的农户都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95%的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上岗就业,社会保障覆盖面达100%,城镇职工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18万元,率先全面达到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园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其中,娄葑镇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
   
    二、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独特的创业创新优势和区域个性魅力
   
    苏州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奇迹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外向型经济高度聚集的园区又呈现出科技自主创新日益活跃的新趋势,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择园区,越来越多知名科研院所落户园区,越来越多科技精英人才汇集园区,形成了独特的创业创新优势和区域个性魅力。
   
    1.建立特色产业集群,为发展高新技术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先后建成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并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TFT-LCD为主导、软件和IC设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
   
    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38%。2006年,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销售14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16%,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金龙、东风、博世、德科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4家,销售收入占苏州地区的55%;聚集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30余家,江苏省9家列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企业中园区占了7家,2006年全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含嵌入式),其中软件外包8000万美元,占全市的90%。
   
    (1)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了和舰、中科、晶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形成了从IC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具备0.13~0.35微米工艺设计制造能力。2006年园区芯片产能位居全国前三,成为国内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之一。
   
    (2)光电产业。围绕三星、日立、友达光电等旗舰型企业,聚集了数百家原材料供应商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2006年,全区TFT-LCD实现销售超200亿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基地之一。
   
    (3)航空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区内共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与研发企业60余家,2006年销售超100亿元,其中金龙客车为国内第二家产销超万辆的客车企业。航空零部件产业集聚了美西航空、新宇航空等国际知名企业10余家,是国内波音、空客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4)软件产业。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支持下,苏州软件园已集聚软件企业180多家。其中,国家认定软件企业近100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5家,通过CMMI认证企业8家。2006年,园区软件产值突破50亿元,外包销售实现翻番超过8000万美元。
   
    (5)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研发、医疗器械、保健器材等企业40余家。其中,列入全国同行业百强的企业有5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企业10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
   
    2.不断完善功能平台,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园区始终坚持科教优先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努力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和功能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1)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园区着力构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7%;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连续3年翻番增长,今年将超过3亿元。同时,园区组建了资本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五位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年内净资产将突破30亿元;与台湾怡和创投、以色列无限创投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了总额超过20亿元的国内首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和生物纳米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并筹建了国内首批中小创业企业统贷平台。
   
    (2)现代化的科技创新载体。园区先后组建成立了科技发展、创业投资、教育投资等各类国资创新投资主体,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科技城、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0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科技园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集聚了苏州市90%以上的IC设计企业和60%的纯软件研发企业,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意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以软件外包和动漫制作“工厂型”企业为主;生物纳米园规划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重点打造集官、产、学、研、金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中新科技城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地区总部等。同时,科技部将支持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并与江苏省联合支持在园区建设苏州纳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3)先进的公共服务平台。为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企业需求,园区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IC设计和测试、软件测试、软件培训、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五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全国开发区中首批成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可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全过程服务,目前,园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由苏州市政府和中科院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具备EDA服务、技术扩展服务、信息服务、测试服务等多项功能;苏州市软件测评中心具有软件专业测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技术培训等功能,是推动火炬计划苏州软件园发展的重要支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是苏州最大的独立网络数据中心之一,安全性、稳定性和伸缩性均达到国内最高级别。同时,园区还十分注重科技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先后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以色列技术转移园、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10余个,促进了前沿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
   
    (4)紧密型的院地合作机制。近几年,园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紧密型的院地合作机制。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三方联合投入近4亿元,共同在苏州工业园区组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该所是中科院在江苏省的首家前瞻性创新学科领域研究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先后组建了江苏省集成电路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测试服务中心,已成为省市IC设计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中科院半导体所与地方创投联合设立了苏州中科半导体集成技术研发中心,其支持开发的“WLAN芯片”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使我国在相关领域跻身国际前沿。中科院中科纳米产业化基地——中科纳米技术工程(苏州)有限公司拥有多项中科院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成熟技术,并在国际科技园设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研究与实践(苏州)基地。
   
    国内一批知名企业和研究所也在园区设立了研发机构,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联合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均在园区设立了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北大方正设立了软件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心,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也设立了面向产业化研究的独立研发中心。
   
    (5)持续提升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园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吸引了包括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资讯(苏州)有限公司、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
   
    建园以来,共推动园区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9项,其中科技部及火炬中心的重点科技计划80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拨款约2.3亿元,园区配套经费近2亿元。国家863计划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产业化现代检测技术及合成、纯化的高效生产技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微米结构图像高速激光直写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及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等一批国家级项目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此外,浩辰ICAD平台软件开发和产业化、金龙海格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及设备开发、融入MIMO技术的高宽带多功能WLAN芯片等一批重大新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和支撑计划的支持。
   
    3. 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园区利用国家之间合作共建的优势,依托业已形成的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走出去”步伐,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引进海外的成熟技术等方式,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国家纳米中心共建了纳米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装备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纳米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高教区与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海外大学共建研究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园区中新创投与以色列无限创业投资基金合资所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以色列在半导体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在区内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和鑫电器积极参与科技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的“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项目,数字城市、天臣医疗等企业通过与国外机构开展项目的合作开发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4.注重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丰富
   
    园区将人才开发摆在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和培训提升力度,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1)形成了竞相进入的谷地效应。目前,园区和中新区内就业人口分别超过40万和2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1万人,海外归国人员超过1200人,尤其是近年新增就业岗位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60%,硕士以上学历人员逐年翻番,其平均年龄仅27岁,员工流动率低于5%。
   
    (2)构建了辐射全球的人才网络。建立起动态的人力资源指数系统,定期发布区域紧缺人才目录,构建市场招聘、高校招聘、海外招聘、猎头招聘等人才引进网络,集聚各类人才中介50多家,并与100多家知名高校签署长期人才供需协议,定期组织企业到美国硅谷、日本东京等智力资源密集区域上门招才,较好地满足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3)建设了实力雄厚的人才基地。园区按照“办学自主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标准推进独墅湖高教区建设,加快引进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在项目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园区已引进东南大学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实验室10多家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逐年扩大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注重与微软等产业巨头开展合作,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初步形成每年1万名以上紧缺或高端人才的培训与供应能力。
   
    园区企业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先后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区内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60多项,组建开发能力较强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体数十家。
   
    (4)营造了最适合创业的人居环境。多年来,园区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兴建了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多个高标准室内游泳馆、华东地区医疗设备最先进的外资医院等现代文体医疗设施,创办了提供全球通用学历的国际学校、外商子女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外事管理、户籍管理、档案调动、家属就业等建立“绿色通道”,并建造了白领公寓、青年公社,为企业急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廉租房,较为系统地解决了优秀人才创业生活的后顾之忧,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创业的国际化环境与氛围。
   
    5.立足企业发展,政府服务与国际接轨
   
    园区始终把推动企业发展和帮助企业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作为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建立了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初步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机构和具有较高素质与合作精神的公务员队伍,95%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外接受过专业培训,其中高级职称人员、研究生和留学归国人员占到30%以上。
   
    (2)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理念,积极探索诚信管理模式,推行社会服务承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采用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开通网上报批、备案系统,企业的办事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3)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先后编制实施了8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法律范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树立起办事快、效率高、信誉好的政府形象。
   
    三、落实“科技跨越计划”,园区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已跨入新的历史阶段。按照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根据省市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立足开发区自身的实际情况,苏州工业园规划在未来5年内重点推进 “科技跨越计划”,努力实现“把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的目标。
   
    1.科技创新投入大跨越。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来抓,注重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与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确保地方财政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力争“十一五”期间政府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创新载体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2.科技创新主体大跨越。大力促进开发开放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之间的转化互动,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和优质企业集聚,争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打造“江苏软件第一园”、“中国创投第一品牌”等品牌亮点,力争期末研发机构总数突破200家,各类创投与基金机构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
   
    3.科技创新人才大跨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聚焦工程”,全面加强创新型科研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力争5年内,引进50名左右科技领军型人才或创业团队,集聚100家左右各类中高级人才中介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超过20%,博士、硕士和留学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0%,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70%。
   
    4.科技创新成果大跨越。积极构建中外、院地、校地科技合作平台,力争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07年底建成投运。并在延伸拓展现有平台功能基础上,加快生物纳米、动漫影视等新平台建设。力争“十一五”末科技型企业上市达20家左右,中新区每万人拥有专利数超过6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
   
    苏州工业园区是一片充满商机的开发热土,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舞台。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跨越计划的落实年。园区将把科技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并举、重奖重扶与风险创投并举、对上争取与上市融资并举,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渠道。苏州市市委副书记、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王金华表示,园区新一轮科技发展要努力把中新合作品牌优势、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资金功能集聚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跨越发展优势,加快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和最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与朋友们共同分享园区跨世纪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商机,相信苏州工业园区这块年轻的宝地一定会成为大家拓展事业、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谈到未来,王金华书记无限憧憬。
   
    来源: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Baidu
map